9月9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下称“浙大邵逸夫医院”)研发出全球首款能够在人体血液环境中实现即时强效黏合的骨胶水材料——“骨02”碎骨黏,成功完成针对粉碎性骨折黏合治疗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入组,“骨02”在150余例受试患者中展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各项指标均达到预设标准。
据介绍,这一创新生物材料可普遍用于大小骨折碎片的黏合固定,有望减少或替代传统金属内固定物的使用,为骨科领域带来颠覆性的治疗模式革新。
“如果能有一种可以直接黏合骨头的医用材料……”浙大邵逸夫医院范顺武教授深耕骨科临床四十余年,这个设想自其从医之初便扎根在他的心中。事实上,近百年来,全球各地的科学家和临床医生从未停止对骨黏合材料的探索,却始终未能突破生物安全性与液性环境黏合强度这两项关键技术瓶颈。
后来,范顺武教授将这一“接力棒”交到了“90后”的林贤丰副主任医师手里。早在2016年,当时还是住院医师的林贤丰就已在手术台旁感受到粉碎性骨折治疗的复杂与无奈。他观察到即便是经验丰富的资深专家,也需要在术中耗费数个小时来固定碎骨片,效果却不尽人意。结合亲身体会和基础研究积累,林贤丰下定决心要带领年轻团队投身骨胶水的研发,然而最初几年却一直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研究一度陷入停滞。
转机出现在林贤丰回家乡温州探亲时——从小在海边长大的他,无意间看到跨海大桥底部密密麻麻附着着一层牡蛎。它们历经风浪冲刷,仍与混凝土牢固结合、浑然一体。
这幕自然奇景瞬间给了他灵感:既然牡蛎能在海水中粘得牢固,那么能否在人体湿性环境中创造类似的可能性?
受到这一仿生学原理的启发,团队明确了研究方向。但将灵感转化为产品需要跨越重重壁垒:首先是材料的选择与突破,需要找到能在血液环境中快速形成强力黏合且生物相容性优异的复合材料,并精确控制温度,避免组织热损伤;其次是工艺方面的创新,必须建立标准化、可复制的制备流程,确保材料易于手术操作,满足临床应用的实际需求;在安全验证上,则需通过严格实验证明其在体内的长期稳定性与安全可吸收性。
通过对牡蛎生物粘附机制的科学分析,历经50余种配方迭代、数百次测试优化,结合大量的鼠、兔、犬等动物实验,团队最终成功攻克了材料的生物毒性、血液环境黏合性和手术操作便捷性等关键难题。
科研成果实现了三大核心突破,即:在血液浸润的湿性生理环境下实现2-3分钟即时、强效黏合;操作简便高效,显著提升手术效率;材料可完全生物降解,约6个月后随骨愈合而自然吸收,实现真正的“无痕”,免除传统手术需二次手术之苦。
这一凝聚创新智慧的成果被团队赋予了一个有趣的名字——“骨02”。实验证实,“骨02”最大黏合拉力可达200公斤以上,具有替代金属内固定物的强大潜力,同时可降低金属异物反应和感染风险,大幅提升手术效率、减少术中创伤,实现真正的骨科手术微创化。
“骨02”的临床价值也已在全国150余例受试病例中得到验证。其中,一名年轻人因外伤导致腕部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传统治疗方案需大切口植入钢板螺钉,不仅创伤大、存在肌腱粘连或神经损伤风险,且需术后一年行二次手术取出。应用“骨02”黏合技术,团队仅通过一个2-3厘米的微创切口注入“胶水”材料,短短3分钟内即完成了粉碎骨块的精准黏合与固定。术后3个月随访显示,患者骨折愈合良好,无并发症,腕关节功能完全恢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广泛应用前景。”林贤丰表示,“几乎适用于全身所有部位、各种尺寸的骨折修复,尤其是传统器械难以固定的微小碎骨。由于其快速黏合和使用便捷的特点,将来有望用于国防战事、灾害救援等特殊场景下的骨折紧急救治。”
目前,“骨02”的核心研究团队已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中国发明专利,并同步递交了国际PCT专利。
据介绍,下一步,团队计划同步开展口腔种植牙及脊柱微创内固定替代的临床试验。
来源 | 科技金融时报(记者 林洁 通讯员 李文芳)
编辑 | 李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