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扰医疗界几十年的难题,中国率先交出了答案。
近日,中国研发的全球首台相控阵CT,在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正式落地,并进入临床试用阶段。
它的出现,直接把传统CT的性能推高到一个全新层级。相比传统CT,其空间分辨率提高了64倍,单次扫描信息量暴增144倍。原本模糊的点影,变成了纤毫毕现的结构,就像从肉眼观星,一跃到天文望远镜般的清晰。
在过去,CT的核心专利和技术始终被欧美牢牢攥在手里。飞利浦、西门子、通用电气三巨头,占据了全球市场大半江山。
可几十年来,他们的CT机始终停留在机械旋转的老路上,速度一快就有散架风险,图像还经常出现重影。如果想要拍清心肺等动态器官,就得反复扫描,不仅效率低,还让患者平白多受几遍辐射。
更过分的是,明明技术多年没有突破,他们却靠着“只有我能造”的姿态,把CT机变成了摇钱树。在中国,这三巨头就占去了58%的市场份额,维修与配件的定价权基本由其主导,仅两次维修就要花掉130万元,而一台新机也不过250万。
医院别无选择,只能硬着头皮埋单,而这份高昂成本最终让一场CT检查动辄几百元,许多家庭只能无奈承担这笔额外开销。
然而这样的局面,中国不可能一直忍下去。我国科学家选择自主攻坚,果断抛弃机械旋转的老路,借鉴相控阵技术原理,以电子扫描替代,实现成像速度和精准度的双重飞跃。
凭借24个射线源与64个探测器协同工作,相控阵CT成像速度由电流驱动,摆脱了传统机械旋转的桎梏;与此同时,它能清晰捕捉仅
凭借24个射线源与64个探测器协同工作,相控阵CT成像速度由电流驱动,摆脱了传统机械旋转的桎梏;与此同时,它能清晰捕捉仅2毫米的肺小叶,甚至动态呈现心脏的运动变化,为一些疑难杂症的超早期诊断带来革命性突破。这块欧美巨头几十年都没啃下来的硬骨头,被我国科学家一次性解决了。
放眼全局,相控阵CT的探测器、球管、高压发生器等核心部件已经实现100%国产化,并建立起覆盖基础理论到系统集成的全链条知识产权体系,目前已拥有101项专利。有了这样的底气,CT的价格自然下降,行业标准也会被重新定义。
更让人期待的是,新一代相控阵CT已启动研发,目标是将分辨率提升至显微镜级别,让医生能够直接在CT影像中观察到病理层面的细节,推动临床诊断进入更深的维度。
与此同时,商业化的步伐也在加快。预计到2026年,国产相控阵CT在国内超高端市场的份额将突破15%,并有望走向国际市场,冲击欧美在高端医疗装备领域数十年的垄断。
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角色的转变。我们已不再满足于“追赶”,而是凭借自主创新加速走向“领跑”,越来越多的国产科技正在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