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在北京隆重开幕。作为连续5年参展的建筑行业代表,中建二局在首钢园8号馆工程咨询与建筑服务专题展的展台显得格外热闹——钢结构全生命周期数字建造、机电数字建造、金属屋面数字建造三大核心管理平台,以及智能焊接机器人等智慧建造创新成果集中展出,全面呈现建筑行业在数字化转型中的创新实践与应用成效,凭借“数字赋能建造”的鲜明特色,迅速成为展区焦点,吸引大批参观者驻足体验、咨询交流。
“钢结构全生命周期数字建造管理平台依托BIM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可实现从设计、生产、运输、安装等全流程信息化管理。依托该平台,我们在北京的项目部就可以看到远在千里之外的钢构件加工生产过程。”中建二局安装公司工作人员介绍,在钢结构项目施工中,每个构件的制作、运输及安装,都可以在该平台上实现全过程数字化、信息化管理。
在北京海淀区,北京中关村综合保税区项目人员正在通过该平台扫描钢构件的二维码,实时了解构件的生产、验收及运输等信息,信息“无缝衔接”,即可推动现场构件的安装。依托该平台,项目管理人员可以对钢结构制作和安装全过程进行精准把控,通过BIM和二维码管理技术实时动态展示构件状态,指导现场实际安装施工,实现了集成式智能建造管理。平台赋能该项目完成1.2万吨主体钢结构的精准安装,提升了40%的施工效率。
位于雄安新区的中国中化总部大厦项目已于近日交付,该项目结构高度150米,属于超高层建筑。其机电安装施工内容包含暖通空调系统、强电系统、给排水系统等,管线复杂繁多,综合排布难度较大。为此,中建二局安装公司应用了自主研发的机电数字建造管理平台。据介绍,该平台包含生产、进度、质量、安全、物资等施工管理要素,以BIM技术为核心,搭建了项目超精细3D模型,犹如一个“超级管家”,可360度无死角观察每个细节,让机电管线这些隐蔽工程如“全息投影”一般立体展现,模拟施工“预演”,提前发现问题,减少误判,降低成本,提升机电施工数字化水平。工作人员介绍,该平台已应用到60多个机电施工项目,并荣获首届全国企业数字化应用生态大会数字化应用典型场景,其实践效果在行业内具有广泛推广意义。
三维建模、自动下料、施工进度管理……在中建二局展台,工作人员正在展示金属屋面数字建造管理平台。据介绍,该平台集设计、采购、施工、运维于一体,可高效接入BIM模型,同时利用物联网联通数据智能计算,可实现一键配料下料,大大减少了人工计算等重复性工作。
中国民航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改扩建工程——广州白云国际机场T3航站楼改扩建项目就应用了金属屋面数字建造管理平台。项目全过程开展BIM深化设计,针对8万平方米金属屋面逆向建立了BIM模型,以三维视图进行精细到毫米级的拼装模拟,将安装精度控制在2毫米内。通过该平台,各项施工数据实现可视化,利用自动化下料技术,大幅度减少了设计人工重复工作量,也减少了人工操作可能产生的错误,缩短了设计工期,推动了项目智慧建造。
除了三大智慧建造平台,智能焊接机器人也是一大亮点。3D相机获取构件三维信息、划线、激光扫描、精准识别并计算焊缝位置、自动根据焊角大小匹配焊接工艺……智能焊接机器人运行人工创建的程序指令进行焊接,使焊缝的位置更加精准。
智能焊接机器人臂长1.8米,机械臂、控制柜、示教器、焊机、焊枪、底座及防撞器等系统一应俱全。“我们应用的3D相机智能焊接机器人是由焊接专用3D相机、焊接视觉软件和控制器等构成,可实现复杂焊缝特征提取、轨迹寻位、工件找正定位等功能,机器人可以24小时不间断工作,应用于钢结构H型钢构件、埋件、牛腿等工件的焊接,降低人工成本,减少生产周期,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工作人员介绍。(图片由王东坡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