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产业版图崛起太空赛道
九天揽月的壮举越来越惠及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5月19日,神星一号海射型遥五运载火箭在日照海域成功发射。(新华社发)
9月11日,省政府新闻办在海阳举办“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商业航天产业链记者见面会。
商业航天涵盖火箭研发、卫星制造、发射服务等核心环节,涉及新材料、精密仪器、人工智能等数十个上下游产业,每一次火箭升空与卫星入轨,都是对一个地区高端制造能力的检验。在山东,以东方航天港、济钢集团、东方空间、青岛上合航天等为代表的中坚力量,手握核心技术,扎根关键环节,在他们前进的每一步中,“九天揽月”的壮举越来越惠及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从送星上天,到服务落地
打开社交媒体,你会发现火箭发射自带“流量密码”:“等了五个小时,人生体验+1!”“现场的震撼你想象不到”……这些火箭刺破苍穹的精彩瞬间,是商业航天产业厚积薄发的成果。
9月9日凌晨3时48分,由海阳东方航天港总装出厂的捷龙三号遥七运载火箭在日照近海海域点火升空,创造了中国海上航天“一月两发”的新纪录。
指针拨回2019年6月:山东在烟台海阳海域成功完成国内首次海上火箭发射。而如今,火箭生产制造、发射、卫星应用等功能模块沿着东方航天港约6公里的航天大道渐次排开,海上发射已常态化。
“34平方公里范围内,我们集聚了‘卫星、火箭、发射场’三大要素,搭建了‘天上有星、陆上有箭、海上有船、空中有网’四位一体的商业航天产业体系。”东方航天港(山东)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华介绍,东方航天港已成功保障我国4型固体火箭18次海上发射任务,发射卫星115颗,自主研发的国内首艘专业海上发射船“东方航天港”号可实现发射期间无人远程控制,8月9日捷龙三号遥六、9月9日捷龙三号遥七也都是搭乘这艘船完成了那射向太空的稳稳一“箭”。
火箭发射频次提高的背后,是要让航天科技更好服务生产生活。东方空间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彭昊旻,将东方空间比作一家自己制造交通工具来承揽“太空”业务的快递公司:“我们现在承揽的‘快件’就是人造卫星,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的加速部署,不仅能提升偏远地区通信、应急救灾能力,消除‘数字鸿沟’,也是构建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提升国家战略竞争力的重要组成。”
目前,青岛上合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建设并运营的全球低轨卫星物联网星座吉利星座,通过在距离地面约600km的轨道部署72颗卫星,实现全球覆盖,可全天时、全天候让车船、无人机、监测传感器等设备在任何地方都能“说话”和“传话”,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交互。总经理丁晟说,依托吉利星座,青岛上合航天还正在青岛规划布局全球卫星星座业务总部、星座测运控中心、智慧物流和智慧海洋应用基地、AI数据运营中心等服务体系,加速航天技术规模化商业化应用。
向空白处“寻光”
商业航天像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一个地区高端制造的底气和水准;从材料工艺到系统集成,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尖端技术加持。
今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核准批复济钢集团卫星制造项目。从造钢铁到造卫星,这个跨越背后,是济钢敏锐捕捉机遇,从为头部商业航天企业承制零件、部件开始切入新赛道;但能站稳脚跟,还在于其聚焦火箭研制、航天复合材料等核心领域持续强化研发合作。
结合现场展示的空间行波管,济钢集团总经理刘仕君提到,这个由济钢研发的卫星核心部件能将微波小信号放大十万倍,目前建成多频段柔性生产线,年产100支行波管,可为星地高效信号传输筑牢关键技术支撑。火箭动力测试板块,也已建成20吨级、100吨级发动机试验台及动力系统试验台及相关配套设施,可全面提供液氧煤油、液氧甲烷发动机及动力系统全流程测试服务。
在东方空间“手”中,火箭变得像搭积木一样,这是商业航天从“定制化”迈向“工业化”的关键一步。“‘引力’系列火箭设计之初,工程师就思考如何站在商业角度提升效率。我们统一了火箭芯级与助推器的直径、将固体助推器与芯级发动机的接口标准化,用这种模块化的箭体结构来支持生产环节的集中备料和快速批量制造,也确保火箭能根据任务需求灵活调节配置。”彭昊旻介绍。
商业航天的核心挑战,在于确保发射高效安全的同时要实现低成本运营。相较于固体火箭,液体火箭有燃料成本低、可多次启动等优势,是商业可回收运载火箭的更优选择。张华在见面会现场透露一个好消息:年内,东方航天港将力争实现一次液体火箭海上发射,目前,液体火箭动力公共试验区、液体火箭发射回收公共试验区以及液体火箭总装总测基地都在加快建设。
构建产业完整拼图
“以在烟台海阳海域成功完成国内首次海上火箭发射为标志性事件,山东启动东方航天港重大工程建设,正式拉开发展商业航天产业的序幕。”省工信厅军民结合推进处处长王超提到,省委、省政府将商业航天定位为全省产业发展中极具潜力的新领域、新赛道,通过重点布局、强力支持,推动商业航天产业实现了蓬勃起势。
据介绍,山东商业航天产业的一大特色,正在于海上发射的牵引带动作用突出,除了海上发射能力与频次稳居全国前列,以海上发射为核心牵引,全省商业航天产业集聚效应凸显:烟台聚焦海上发射组织与火箭配套制造,济南主攻卫星研发与地面设备制造,青岛侧重测控服务与海洋遥感应用,三地已初步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集群格局。
核心产业环节,山东形成一幅从火箭到卫星再到配套的完整拼图。火箭制造领域,落地3型固体火箭、2型液体火箭总装项目以及2个发动机制造项目、3个关键结构件制造项目,山东长征火箭、东方空间、星河动力等龙头企业均已具备年产50发固体火箭的产能规模;卫星产业领域,省内14家单位累计发射卫星73颗;配套领域,山东重点推动航天电子、特种材料、推进剂、高精度紧固件等关键领域提质升级,并涌现出航天科技513所、威海拓展纤维、青岛智腾科技、烟台东方蓝天钛金等一批行业领先企业。目前,已在济南、烟台、德州、泰安等地建成的9个商业火箭发动机试车台、12个试验工位,不仅能满足省内企业的试验验证需求,还可服务周边地区相关产业。
“山东正重点推动东方航天港纳入国家‘十五五’相关专项规划,主动对接并深度融入国家商业航天发射体系整体布局,争取能有更多国家级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布局落地。”王超表示,山东正形成强劲产业牵引效应,吸引更多优质商业航天产业项目在山东落地扎根。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记者 付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