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期间,由北京市卫生健康委指导、北京医学会主办、北京医疗健康大模型有限公司协办的“人工智能+医疗健康”研讨会顺利举办。本次研讨会深入探讨行业前沿趋势,集中发布医疗领域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以下简称“中试基地”)多项成果。
8月2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其中提到,探索推广人人可享的高水平居民健康助手,有序推动人工智能在辅助诊疗、健康管理、医保服务等场景的应用,大幅提高基层医疗健康服务能力和效率。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积极推动中试基地建设。中试基地聚焦精准诊疗和生物医药制造等领域“人工智能+”共性问题,构建行业共创平台,沉淀“算—数—模—用”共性支撑能力,培育产业共赢生态,争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疗健康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应用高地和产业生态集群。
面向精准诊疗,中试基地将服务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等行业主体,打造“需求验证—产品研发—应用推广”全流程服务体系,加速医疗人工智能成果孵化,让医疗健康服务更加安全、高效、公平、可及。面向生物医药制造,中试基地将服务医药企业、科研机构,构建“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上市审批”全流程服务体系,助力药物研发智能化转型,实现全流程提速增效,释放生物医药制造创新潜能。
会上,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严进表示,“在全球人工智能科技竞争中,我们可以在高价值场景、高质量数据、高水平组织方面发挥优势”。高价值场景方面,增加有效供给,优先解决死亡率、疾病负担排名靠前的疾病,以及资源短缺学科;促进公平可及,将专家智慧凝结为人工智能产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确保质量安全,提升诊断准确率与治疗安全性;实现成本可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北京卫生健康大数据与政研中心在会上宣布,北京市联合多家医疗机构专科团队,依托国家人工智能基地,打造了融合多模态数据与权威医学知识的专科评测体系。
据悉,评测数据集来源于国内外标杆教材、最新专病指南、多模态临床真实数据,经专家团队结合高质量评测数据编写正负评分标准,覆盖模态多元、考查层次丰富,构建了专家裁判模型,让裁判模型学会医生的打分逻辑,极大提升了评测的临床贴合性与区分度,可全面评估模型在不同复杂程度任务的表现能力。
此外,研讨会上还发布了中试基地成果以及专病专科高质量数据集等重要内容,推动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领域的落地与产业化进程,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其中,医疗健康可信数据空间服务,建立“端到端”的医疗数据安全保障与高效流通方案,有力支撑高质量医疗数据集的安全流转与价值释放。医疗数据标注服务,构建全流程一体化管理平台,集成标注工具和智能算法,依托与头部医院共同打造的科学、权威的标注标准体系,支持医疗数据标注工作高效开展。医疗健康AI应用推广服务,能够实现AI应用的统一纳管和一体化运营,已汇聚百余项AI应用,覆盖30个关键临床场景。目前依托京通健康平台等渠道,面向医生和患者提供规模服务。
未来,随着这些创新成果的加速孵化和推广应用,人工智能必将成为重塑医疗健康服务模式、提升百姓健康获得感、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关键力量。
北京商报记者 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