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中国航空报)
张佳星
如何更好解决机器人与物理世界交互中存在的不灵活、用力过猛等问题,提供与人类期望值匹配的能力和服务?日前举办2025企创融通汇具身智能机器人核心部件专场活动,与会专家围绕“攻关核心技术,灵动具身智能”主题进行研讨。
当前,机器人在视觉和听觉方面已经拥有较强能力,例如人脸识别、语义识别等,但在触觉方面仍是短板。关键零部件成为业内关注的重要创新创业方向之一。相关专家介绍,从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智能到能根据环境要求灵活应变的智能,目前已经有十几种方案赋能灵巧操作。
在数据驱动的时代,算法变得越来越重要。机器人交互的能力需要通过与环境的不断交互来习得。最近一年,机器人触觉正在发展。能够进行古筝演奏的机器人将视觉、听觉、触觉三个模态进行了深度融合,卓益得机器人展示了从端茶倒水到打乒乓球的训练成果,银河通用则利用数十亿级别的数据把机器人的抓取做到了极致。
从抓取硬物体,到控制力度抓取软物体,再到可以操控物体,是机器人触觉不断向高阶发展的路径。与会专家认为,要把触觉模型做好,需要多学科、多领域围绕共性关键问题开展持续交叉融合研究。
同时,还需提升其精准决策的能力。具身智能的核心在于智能体借助先进的传感技术和数据处理算法,与物理环境进行实时交互,从中捕获信息、解析情境,并作出精准决策。
随着具身智能从实验室走向现实,其蕴藏的巨大市场潜力将为各行各业带来深刻的创新与变革。当前,我国拥有较完整的机器人供应链,在电机、传感器、AI芯片方面的国产化能力快速提升。
业内人士认为,机器人之“智”,深深根植于其“体”。没有灵敏的“五官”、灵活的“筋骨”,就难以实现灵动可靠的智能。具身智能机器人要实现与物理世界深度交互,核心部件的作用不可替代。
电机、传感器、AI芯片等部件自主可控、突破性能,是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为了促进科技创新、提升机器人触觉性能和规模化应用水平、降低成本,中国科协积极组织具身智能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场景应用等方面的创新探索,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此次举办的企创融通汇具身智能机器人核心部件专场活动,持续发挥专家学者的前沿引领作用,促进实现优秀方案的带动效应,汇聚科技成果、产业需求、场景资源等要素,协同破解技术难题,提供定制化、专题化服务,助力机器人与物理世界实现深度交互。
(本文摘编自《科技日报》2025年9月9日6版)
下一篇:山东“向海问天” 底气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