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起,固态电池成了市场上最受关注的领域,这个板块的热度持续升温。从此前的表现来CPO、光模块为代表的AI算力相关产业链,因为产业逻辑清晰、业绩预期明确,一度成为牛市行情中的主线,收获了可观的超额收益。随着一些早期资金逐步落袋为安,AI算力板块进入了一个调整期,市场资金也出现了“高低切换”的现象。
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流动性依旧充足,资金在科技板块内部做更细致的结构调整,更偏向那些逻辑没被否定、业绩具备弹性的细分赛道。在这样的背景下,固态电池凭借自己中长期成长潜力,加上政策端不断推动全固态电池研发、技术上频频迎来突破等利好,整个板块产业链上的投资机会更加突出。从8月29日开始,固态电池相关的板块连续吸引资金流入,板块指数表现抢眼,已成为新一阶段的领涨主线。现在来这股热度还没有降下去,有必要对其再深入聊聊。
锂电板块成了阶段性领涨主角
(数据来源:Wind,星图金融研究院)
一、固态电池到底是
固态电池板块的强劲表现,其实背后是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在发力。要真正看懂这个领域的长期价值,首先得弄明白什么是固态电池。
从概念上来说,固态电池和传统的液态锂电池,最本质的区别就在电解质的形态上。以往的液态锂电池主要由正极、负极、液态电解液和隔膜构成,液态电解液负责传导离子,隔膜则起到隔开正负极、防止短路的作用。但液态电解液有一个明显的短板——易燃,遇到高温或者穿刺这类极端场景时容易发生热失控,隔膜的存在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
固态电池则用固态电解质把液态电解液和隔膜整体替换掉,这种固态电解质不仅具备高效的离子传导能力,同时还能像隔膜一样起到隔绝作用,不仅简化了结构,还能有效突破传统锂电的性能局限。
在技术路径方面,所谓固态电池,其实按照电解质材料的不同,主要分成聚合物固态电解质、氧化物固态电解质、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几个方向,每条路线都各有优缺点,也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聚合物路线的优势在于安全性好、机械性能强,还能跟当前的电池生产工艺无缝衔接,制造起来也比较简单,有助于加快产业化落地。不过它的离子导电能力偏弱,稳定性也还有提升空间。氧化物路线的强项是耐高温、稳定性和安全性非常优秀,目前头部电池企业大多在这个方向加大投入,发展速度较快。但其脆性较大、界面接触效果还不完善。硫化物路线既有较高的离子导电率,又便于加工,在正负极材料之间兼容性强,未来发展潜力大,但对水敏感,需要严格无水环境,这样生产成本就高不少。
目前行业没有统一哪一条技术路线最好,头部企业会根据自己的技术优势来布局。大家都在通过不断研发,提升固态电解质稳定性、降低量产成本,推动新技术逐步走向实际应用。
在产业链结构上,固态电池链条可以分为上游原材料、中游材料制造,下游落地应用三大块。上游包括锂、钴、镍、硫、磷这些核心原材料,为产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中游环节,包括正负极材料、固态电解质、设备和电芯制造,是决定电池性能和成本的重要一环。下游则是固态电池的应用场景,既包括已经很成熟的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也覆盖到人形机器人、低空飞行器等新领域,这些对电池的能量密度、安全、小型化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让固态电池打开了更多增长空间。
二、固态电池有什么明显优势?
固态电池在改进传统锂电技术的基础上,比液态电池展现出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强、低温表现好等核心亮点,被认为是下一代主流技术。
固态电池能量密度提升明显,有机会大大缓解续航焦虑。由于固态电解质适配高电压正极材料、还可以用上更优的硅碳或者锂金属负极,并且不再用隔膜和液态电解液,空间利用率更高。过往液态锂电的能量密度一般只有300-350Wh/kg,固态电池则有希望超过500Wh/kg。比如新能源汽车用上固态电池后,续航甚至有望迈上1000公里的新台阶,用在人形机器人等领域也能显著延长续航时间。
安全性上,固态电池也更让人放心。液态电解液在高温或者剧烈外力下,容易发生损坏、泄漏甚至引发火灾爆炸。固态电解质抗高温、化学性质稳定,本身不可燃,没有电解液泄漏的风险,能够有效化解因电池故障引发的安全隐患,更适合那些对安全要求极高的使用场景。
再有,固态电池更能应对低温挑战。液态电池在低温下电解液黏稠,导致锂离子迁移慢、电导率下降,电池性能大打折扣。固态电池不受这类问题影响,即便环境很冷也能保持稳定的充放电性能,拓展了应用范围。
三、现在固态电池发展到哪一步了?
目前,受益于技术进步、政策助推和终端需求释放,固态电池产业化正快速推进,从实验室逐渐走到规模化量产阶段,产业拐点正慢慢显现。
技术层面,如今半固态电池已经实现量产落地,纯固态电池的突破也在加快。国内外主流企业都加速在固态电池领域布局,半固态产品不但进入了手机、汽车等实际应用,其价格也逐步亲民。珠海冠宇、亿纬锂能等企业在全固态电池研发、量产方面频频传出新进展,行业整体步入量产验证新阶段,预计2027年会有更多企业实现大规模生产。
政策上,相关支持措施不断加码,标准体系也在加速建立。2024年,工信部设立了60亿的固态电池研发专项计划,2025年新产业标准体系也把全固态电池纳入其中,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规范与指引。
下游需求方面,随着技术成熟和成本下降,应用场景正持续拓展。不只是新能源汽车和消费电子,未来还会更多用于储能系统、人形机器人和低空飞行器等领域,带动新的市场需求增长。
按目前的测算,2030年固态电池的市场渗透率有望达到8.4%,全球整体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大关,成长空间非常广阔。
综上,固态电池这条产业链正加速迭代升级,产业化落地也愈发提速。随着资金充裕、估值空间合理,具备技术壁垒和产业链优势的企业有望持续受益。未来,围绕产业链上下游投资布局,将有更多值得关注的机会,特别是那些具备创新能力的企业,很可能成为固态电池产业全面落地的最大赢家。
下一篇:原创 省级典型出炉!万胜智能入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