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的元素,大多是恒星‘炼制’出来的。” 这是天文学家们的共识。恒星内部持续进行的核聚变反应,从氢聚变成氦,再到碳、氧、硅等元素,一步步构建起元素周期表的前半部分。但奇妙的是,当核聚变进行到铁元素时,就会戛然而止。
既然如此,金、银、铀这些比铁更重的元素,又是从何而来?答案藏在恒星生命终结时的 “壮烈爆发” 与宇宙中的极端事件里。
要理解恒星核聚变为何止于铁,得先搞懂核聚变的 “能量逻辑”。
核聚变的本质,是轻元素的原子核在高温高压下相互碰撞、融合,形成更重的原子核,并释放出巨大能量。恒星之所以能稳定燃烧数十亿年,靠的就是核聚变释放的能量对抗自身引力,维持平衡。但这个过程并非 “一路顺畅”—— 随着聚变产生的元素越来越重,每一步聚变所需的能量越来越多,释放的能量却逐渐减少。
当聚变到铁元素时,出现了 “能量逆差”。铁的原子核是宇宙中最稳定的,其平均核子质量(构成原子核的质子和中子的平均质量)最小。
这意味着,要让铁原子核继续融合成更重的元素,不仅无法释放能量,反而需要吸收大量能量。对恒星而言,这是 “致命一击”—— 失去核聚变能量的支撑,恒星自身的引力会瞬间占据主导,核心急剧坍缩,外层物质则以惊人的速度向外爆发,这就是宇宙中最剧烈的天体事件之一:超新星爆发。
超新星爆发,正是更重元素诞生的 “天然熔炉”。爆发瞬间,恒星会释放出相当于其一生核聚变总能量的能量,核心温度飙升至数十亿摄氏度,压力达到地球大气压的万亿倍以上。在这种极端条件下,铁原子核不再 “拒绝” 融合 —— 大量中子会被强行 “塞进” 铁原子核中,形成比铁更重的元素,比如金、铂、汞等。这些新生成的重元素,会随着超新星爆发产生的冲击波,被抛射到宇宙空间中,成为形成新恒星、行星乃至生命的 “原材料”。我们地球上的黄金,很可能就是数十亿年前某颗超新星爆发的 “遗物”。
除了超新星爆发,宇宙中还有另一种 “重元素工厂”——中子星合并。
中子星是大质量恒星死亡后留下的致密残骸,其密度极高,一勺中子星物质的质量就可达数亿吨。当两颗中子星因引力相互吸引、最终碰撞合并时,会释放出比超新星爆发更剧烈的能量,产生的温度和压力也更为极端。在这种环境下,大量中子会快速轰击原子核,让元素在极短时间内 “快速增重”,形成铀、钍等超重元素,甚至可能产生一些尚未被人类发现的新元素。
2017 年,人类首次观测到双中子星合并事件,不仅探测到了引力波,还通过光谱分析发现了大量重元素 “钍” 的存在,直接证实了中子星合并是重元素的重要来源。这一发现,也让我们对宇宙元素的起源有了更完整的认知:氢和氦来自宇宙大爆炸,轻于铁的元素来自恒星稳定期的核聚变,而重于铁的元素,则诞生于超新星爆发和中子星合并这样的 “宇宙极端时刻”。
从微小的原子核到璀璨的星辰,从氢元素到超重元素,宇宙中元素的形成过程,就像一部跨越百亿年的 “史诗”。恒星的稳定燃烧为宇宙提供了基础元素,而它生命终结时的 “壮烈”,则为宇宙孕育出更多珍贵的重元素。正是这些极端事件带来的 “创造力”,让宇宙变得更加丰富多样,也为地球生命的诞生和演化,埋下了不可或缺的 “物质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