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将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赋能城市发展。
横琴科技企业亮相澳门举办的BEYOND国际科技创新博览会。
在首届“横琴—澳门国际数字艺术博览会”上,市民通过数字技术体验艺术空间。
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实验室。
高空俯瞰,十字门水道蜿蜒环绕,将横琴与澳门氹仔紧密相连,水脉交织、城景相融。这是一条有形的河流,也是一道无形的纽带。
而今,一场更为深刻的“连通”正在看不见的维度展开——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下称“合作区”)正以规则机制创新与安全可信技术手段为“凿渠之锹”,全力开掘一条跨越物理边界的“数据运河”,推动数据要素安全、便捷、高效跨境流动,进一步拓展数据加工、融合、交易与增值服务,发挥澳门横琴数字枢纽功能。
开河、造港、成岛,在我国数字经济持续壮大、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合作区依托“离岸在岸”兼具的区位与制度优势,正积极探索跨境数据流动新机制,加快建设“数字岛”。
迈入合作区建设第二阶段开局之年,“澳门+横琴”的协同模式,将如何加速全球创新资源的共享与整合?横琴又将如何蝶变为“数字岛”?
造港
构建数字时代国际枢纽
澳门,这个镶嵌在中国与世界贸易版图上的特殊坐标,始终扮演着独特的角色——作为WTO框架下的中国特殊关税区,它既是高度国际化的自由港,又是贸易政策开放的独立关税区,长期以低税负、资金自由流动等优势,成为我国对接全球市场的“门户”。
回望历史,澳门在帆船时代曾是货物的国际枢纽和自由贸易港,然而在轮船时代,因缺乏深水良港,澳门的枢纽地位被取代。步入数字时代,“一国两制”制度下的澳门仍具备全球化交往等优势,“澳门+横琴”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有利于打造数据跨境流动新枢纽,这为增强我国数字规则竞争优势提供了新思路。数字贸易的“无形之港”便成为澳门产业多元的必然选择。
与货物、资金“分线管理”不同,合作区正探索构建数据领域的“分线管理”新范式。
在国家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框架下,合作区正加快探索构建“境内关外”的国际数据环境和境内外双向数据要素便利流通通道,在国家有关部门支持下开展数据跨境监管和服务,探索政务服务、科研合作、供应链协同、企业管理等应用场景下的数据跨境便利化机制。
“数据运河”,正是联动内外的关键通道。
澳琴数字贸易国际枢纽港以“一条数据运河+两个数据中心+四大体系支撑+多元场景应用”为核心架构,融合可信数据空间、数据元件、区块链、隐私计算等技术,打造集数据合规、安全、确权、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综合平台,切实破解跨境数据流动难题。
今年8月,承载这一构想的“澳琴数字贸易国际枢纽港”成功入选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第二批先行先试名单,标志着“一港链全球”的蓝图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下一步将以澳门、横琴为牵引,中国—巴西合作共建“数据运河”为切入口,打破国际数据规则碎片化现状,形成成功样板和成熟模式,进一步向葡语、西语等国家推广。
合作区执行委员会副主任李翀表示,澳琴正通过“技术+规则+场景”三位一体搭建总体架构,以数据空间系统为基础支撑,探索形成“双循环双缓冲”的数据跨境流动新模式。未来合作区将以粤澳数据跨境流动为创新突破口,向海内外两端延伸,带动粤港澳大湾区乃至中国与全球数据要素的高效、有序流通与深度合作,构建开放、包容、共享的全球数字经济生态。与各产业“点的突破”不同,数字枢纽港通过数据赋能千行百业,是“面的突破”,发挥枢纽作用,切实推动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
成岛
数字生态的立体生长
在合作区的创新版图上,技术的突破总是与场景的落地同频共振。
今年5月,深绎未来葡语大模型DeeCo-Model的面世引发关注——通过中葡、英葡平行语料对齐技术,它能精准解析欧洲葡萄牙语与巴西葡萄牙语的语言差异,成为国内首个面向葡语国家市场的行业级大模型。上个月,该模型完成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其训练语料库涵盖2.04亿条多语种数据。“这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澳门+横琴’对接葡语国家数字经济需求的标志性成果。”深绎未来科技创始人林余楚说。
与此同时,合作区正构建以实景三维为底座的城市数字平台——106平方公里的地上地下、陆域海域被精确建模,二三维空间数据实现共享复用,为智慧交通、口岸运营、市政管理、产业经济发展等提供“数字孪生”支撑。这一平台斩获“2025年智慧城市先锋榜”优秀案例一等奖,成为数字基建赋能实体经济的生动注脚。
打造“数字岛”,需要系统性的生态构建。
在打造人工智能协同创新生态方面,合作区将支持建设新一代类脑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推动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全域开放,为人工智能在智能驾驶、医疗健康、政务服务、智慧城市等重点领域建设测试沙盒及应用场景。还将依托澳门接轨国际的监管环境和合作区应用场景,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赋能实体经济和城市发展。
合作区规划建设的数字经济产业基地,既支持发展创作者经济,鼓励企业开展数字影视、数字音乐、网络直播、短视频等领域内容生产和产品服务开发,同时还优化升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据跨境服务中心与大模型合规指导中心,探索制定数据跨境流动相关规则标准,加快实现科研、医疗等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
■他山之石
对标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
跨境数据流通
探路新赛道
目前,合作区已初步形成数字产业集聚效应。博维、宇信、数说故事、深绎未来、艾迪普等一批特色企业加快成长。截至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达126家,数字经济已成为合作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值得关注的是,合作区数据跨境服务中心与大模型合规指导中心挂牌运作,为企业提供从政策咨询到应用推广的全流程服务;“国际跨境可信数据空间—澳琴站”落地,为横琴打造国际科创和数据流通枢纽,提供分布式隐私保护与可信的跨境数据流动的技术支撑;澳门(横琴)国际数据中心挂牌,为AI训练、大模型推理等提供跨境算力支撑。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让“数字岛”的骨架愈发坚实。
放眼全国,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数字化实践为合作区提供了重要参照——发布《临港新片区国际数据加工枢纽建设方案》,联合产学研各方成立合作共同体,十大联合实验室进行创新研发;电信、联通、移动三大通信服务商纷纷启动国际数据港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全球数据汇聚流转枢纽;依托国际数据港的先行先试,临港新片区已实现首家企业通过数据跨境流动安全评估试点,建成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推动国家(上海)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试点运营。
“合作区凭借其丰富的数据资源、高标准数字基础设施、完善的琴澳一体化算力基础设施,有望成为创新要素的集聚地,为数字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提供了迭代升级和加速发展的理想环境。”业界专家认为,依托“数据运河”技术构建双向流通通道,在国家支持下强化数据监管与服务,不仅能实现全流程风险防控,更能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协同发展。
在此基础上,专家建议合作区可从三方面精准发力:一是建立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制度,优先在医疗、金融、贸易等领域开展跨境数据流动试点;二是布局建设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探索国际互联网专线与境外机构数据交互新模式;三是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将横琴作为数据跨境交易的试点区域,建设国际数据跨境交易平台,依托横琴面向中国内地的数据资源与澳门面向国际的数据市场。
“在这一基础上,合作区有潜力抢占数字经济的新赛道。”上述专家指出,通过持续优化数据跨境机制,合作区将以“数字之舟”破浪前行,不仅为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注入新动能,更有可能成为我国抢占全球数字贸易高地的关键支点。
■相关
国内首个行业级
葡语大模型成功备案
近日,“深绎未来葡语大模型”成功完成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成为合作区辅导的首个获批案例。该模型也是国内首个专注于葡语国家市场的行业级大型语言模型,具备显著的先发优势与战略意义。
据了解,大模型构建了多语言多模态技术体系,基于“多语言、多模态、多领域”的大模型技术架构,支持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四模态)及金融、科技、文化等17个领域。同时,大模型具备轻量化部署能力,支持上下文理解、多任务学习,通过模型压缩技术实现高效部署,具备行业专家级能力。
另外,训练语料融合了2.04亿份数据资产包,引入中葡、英葡的双语平行语料,以及中文、葡语单语语料,从数据层面保证了模型在中文和葡萄牙语上的理解能力。值得关注的是,模型加强地域与文化的匹配和场景化能力拓展,融入澳门本地的人文、历史、旅游等特色语料,未来也有望引入其他葡语国家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数据。
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院长陈国凯表示,合作区作为“一国两制”下的制度创新试验田,肩负着探索数据跨境流动创新机制、构建AI治理新范式的重要使命。深绎未来坚持以数据要素为基础,深耕葡语国家与相关“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所使用的小语种,打造多语言大模型平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全球语言互通和数字丝路建设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备案是在合作区大模型合规指导中心辅导下顺利完成的。中心成立3个月以来,累计完成大模型合规指导16批次,初步建立了“合作区预审加国家备案”的联动机制,推动澳琴一批数字经济企业开展大模型备案工作。接下来,合作区将持续优化对企业的服务,重点深入跟踪和研究最新政策,加强与行业前沿单位的沟通协作,定期举办合作区人工智能技术沙龙,推动经验分享与交流,加快数字贸易国际枢纽港建设。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黄天儒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关铭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