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展示文物扫描技术。 中新社记者 李一璠/摄
阳光讯(记者 王怡纯)9月16日,在文化遗产数字化精品项目展中,来自全球近百家顶尖机构系统呈现了古籍、文物、古建遗址和非遗等领域文化遗产保护和数字化传承的创新成果。
戴上VR眼镜,立即进入兵马俑修复现场,通过手柄操作,将一片片碎片组合,即可体验兵马俑修复过程。西北大学文化遗产数字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基于AI技术,构建了AI驱动的兵马俑数字化修复平台,通过自主研发的高精度三维扫描技术,精准获取兵马俑的三维数据,并全面重建其几何特征;结合神经网络算法,能够智能分析并识别损伤区域,精准区分破损程度及形态特征;基于大数据训练的模型,不仅能准确预测破损部位的原始形态,还能实现高质量的虚拟重建和色彩还原,进而生成完整的数字化修复方案,用数字之手助力破损文物拼起来、站起来、动起来。
在文物类展区,观众还可以体验“数字敦煌”壁画的超高清还原过程,三星堆古蜀文物的裸眼3D震撼呈现,通过XR技术“穿越”至秦陵地宫,或踏上由18个国家44家机构共建的“云上丝路”。
在“古籍类”展区,观众不仅可以近距离欣赏西安碑林博物馆对《石台孝经刻石》等碑刻进行的高精度数字化采集过程,还能通过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云端畅览万卷珍贵典籍,更可目睹陕西师范大学利用AI技术智能修复破损古籍字画的神奇过程。
据了解,本次项目展不仅是对文化遗产数字化成果的集中呈现,更是一场以技术重塑记忆、以创新传承文明的探索之旅,为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开辟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