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融入基层治理的方方面面。从“民情地图”精准感知社情民意,到“城市大脑”智能调度公共资源;从“接诉即办”快速响应群众诉求,到“智慧社区”便捷提供民生服务,科技赋能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打开了全新空间。然而,技术的工具属性与基层治理所特需的人文关怀,决定了我们必须走一条科技与温度相融合的治理新路,让“数聚民心”成为现实,“智享未来”照进日常。
科技赋能,核心在于“赋能”而非“替代”。基层治理直面千家万户、千头万绪,其本质是做人的工作,需要的是倾听、沟通、协商与共情。数字技术是强大的工具,能够高效完成信息收集、数据分析、流程优化等任务,极大解放人力、提升精度。但技术无法替代干部走进群众家门、坐在同一条板凳上唠家常的亲切,无法替代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感同身受,更无法替代在矛盾调解中那份基于人情事理的智慧与温度。因此,科技赋能基层治理,必须坚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将技术的“精准高效”与干部的“为民情怀”紧密结合,让技术服务于人,而不是让人受困于技术。
“数聚民心”,要求数据跑路必须与干部服务同向发力。数据的价值在于运用,在于转化为改善民生、优化服务的具体行动。一些地方搭建了精密的信息平台,积累了海量数据,但如果数据仅在系统内空转,与群众的实际感受“两张皮”,那么这种“智能”就是空中楼阁。真正的“数聚民心”,是通过数据洞察民生需求、预判社会风险、评估政策效果,推动治理从“被动响应”向“主动发现”转变,从“经验决策”向“数据决策”升级。这要求基层干部不仅要会用数据,更要善读数据背后的民意,将数据洞察转化为上门走访、精准帮扶、未诉先办的实际行动,让数据流淌着为民服务的温度。
“智享未来”,目标是让发展成果更公平、更便捷地惠及全体人民。智慧治理的成果,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要警惕“数字鸿沟”可能带来的服务壁垒,始终关注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坚持传统服务与智能创新并行,线上办理与线下窗口结合,提供更多适老化、无障碍的公共服务选项。智慧社区建设不仅要智能,更要温暖,要着眼于解决停车难、养老难、垃圾分类等具体民生痛点,让智慧应用更接地气、更易操作、更有实效,使每一位居民都能无差别、无阻碍地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与美好。
“数”聚的是民心民力,“智”享的是美好未来。唯有坚持科技向善、以人为本,让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交织并进,才能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走好新时代基层治理的“群众路线”,谱写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层篇章。(黄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