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生物医药产业是“永远的朝阳”,也是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与竞争的关键赛道之一。放眼中国乃至全球生物医药创新版图,耀眼的粤港澳大湾区内,广州开发区、黄埔区正从“跟跑者”蜕变为“领跑者”,产业规模跃升千亿级,药企数量与创新成果“双井喷”,不仅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更与国际巨头同台竞技,展现中国生物医药的硬核实力。是什么成就了今日黄埔的生物医药产业?
今年,广州加快构建“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依旧承载战略重任。身处全球激烈竞争格局中,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黄埔如何集聚优势、突破瓶颈,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成就明日的生物医药?
南方都市报即日推出“生物医药看黄埔”报道专题,多维度剖析黄埔系统构建生物医药产业生态的来龙去脉、内在逻辑与成功经验。第四篇关注,黄埔探索中医事业产业融合发展新范式。
龙湖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成立一年后的2023年初,完成中医馆改造,提供针灸、推拿、拔罐等中医适宜技术服务,如今床位从30张增至43张,依然“一床难求”;
穗东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位临床医生中,除专攻影像及年资较高者外,其余4人纷纷踏上“西学中”之路,探索中西医融合的诊疗新模式……
根植民间、源远流长的中医智慧,正在基层医疗土壤中生发新的枝桠,化作一幕幕兼具文化自信与发展张力的场景,在广州黄埔徐徐展开。这不只是理念的回归、服务的转型。
岭南杏林,声名远扬。广州的中医药文化,追溯已有两千年历史,黄埔是其重要发源地之一。传承精华、守正创新,黄埔近两年创新性提出“1369”工程体系,一手抓名医名方转化,一手抓中医智能装备,要为中医这项古老事业注入新时代的内涵与模式。它的目标不简单:推动中医事业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黄埔示范”。
近日,黄埔区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活动,中小学生走进黄埔名中医馆研学。图为小朋友体验中医体质辨识机器人。
传统中医踏上“百亿路径”
在岭南,一碗炖得浓香的猪脚姜醋,不仅是月子佳品,更是民间智慧的体现。“姜能散寒,醋可酸收,猪脚和鸡蛋则补气血——这活脱脱就是中医‘生化汤’的思路”,穗东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李皓说道。行医三十年,他深感中医文化早已融入大众日常。
如今,“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已然成为“广东习惯”,并“圈粉”年轻人。在龙湖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几乎周末无休。“我们周边年轻人多,周六日‘轻养生’项目非常火爆”,中心主任禤惠连表示。在这里,中医诊疗占比超过60%。
随着中医药服务网络不断延伸、服务能力持续提升,黄埔的中医需求正发生巨变。与此同时,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也逐渐浮现。黄埔区卫生健康局二级调研员邱芳华指出,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中药新药研发与成果转化效率待提高、院内制剂转化需提速、兼具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素养的复合型人才短缺,以及数智化升级亟待推进。
作为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的核心区域,黄埔集聚了超过4800家生物医药企业,年营收规模达2400亿元。其中中医药板块规模2024年规上工业总产值52亿元,中药生产企业26家,产值过亿的就有9家。
若换一个视角,黄埔的中药文号总量达1243件,占全市37%、全省11%,创新底蕴雄厚。推动中医药走向“百亿级产业集群”,正是黄埔回应国家中医药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2024年,黄埔在广东率先推出“1369工程”,旨在探索“传统+现代”“医疗+产业”双轮驱动的发展路径。该工程围绕“打造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黄埔示范”这一总目标,构建高品质中医药服务、现代中医药产业、中医药文化传播三大体系,推进名企、名院、名医、名馆、名药、名品“六名”工程建设,落地九大重点项目,包括黄埔区名中医馆、智慧中医体系和杏林创新谷等。
2024年8月,黄埔在广州全市首创中医药文化集市。通讯员 李剑锋 摄
这一蓝图正迎来国家层面的支持。今年7月,广州入选中央财政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项目城市,黄埔作为唯一区级单位牵头“中药新药与诊疗装备协同研发”子项目,获得中央财政竞争性分配资金支持。
项目有望加速黄埔中医药的产业化与智慧化转型。目前,黄埔重点“两手抓”:一是名医名方研发转化与新药研发,二是智能中医诊疗装备研发应用,探索中医药发展全新模式。“人”“药”“机器”,构成了产业协同创新的“金三角”。
为名医名方转化提供产业温床
我国正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中药研发备受政策鼓励。院内制剂商业化,被业内誉为一条“低成本、低风险、高收益”的黄金赛道。
院内制剂多来自经典古方或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方,由药企与医疗机构联合开发。借助政策支持,这类制剂不仅可以实现区域流通、有望纳入地方医保,通过同步开展临床研究、积累人用经验,大幅降低研发压力,更快获批成为全国销售的中药新药。
例如,位于黄埔的中华老字号中一药业,在此领域已深耕多年,将一批临床经验方转化为中药新药上市,并不断以二次开发推动大品种培育,如滋肾育胎丸的再创新研究近年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多项奖项,并在上市38年后取得全球首个中成药“卵巢储备功能下降”临床试验批件(中药2.3类新药),让经典老药焕发新生。
白云山中一药业的现代化中药生产线。
黄埔聚焦名医名方的研发转化与新药创制,具有扎实的逻辑支撑。据邱芳华介绍,近年来黄埔借助“埔聚名中医”工程,引进多位名中医,名医带来的名方往往已积累数万例真实世界数据,其研发路径可概括为“临床有效→实验室验证→再临床确认”,明显区别于化药“靶点-分子-动物-人体”的线性流程。“中医理论+人用经验+临床试验”构成法定证据链,既尊重“源于临床、回归临床”的传统,又压缩了Ⅰ期摸索时间。老药二次开发则成为“从有到优”的高性价比路径——依托既有研究基础和临床经验,研发周期更短、风险更低。
中药新药研发多以复方为主、多靶点设计,强调“君臣佐使”的整体配伍,而非单一成分的纯度。
自2018年至今,黄埔已落地两款国家1类中药新药——奇绩医药的“金蓉颗粒”和方盛建盟的“养血祛风止痛颗粒”,另有悦康生物的三款新药已提交上市申报。其中“金蓉颗粒”作为复方制剂,是全国首个由研发机构作为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并委托生产的创新中药,其源自国医大师、广东省中医院教授林毅50余年临床经验,是院内制剂向创新药转化的典范。
奇绩医药自2006年成立以来,专注慢性病研究与创新药开发,构建“慢病共治”体系,旨在通过复方制剂药品阻断和逆转慢性病发病的根本机制,实现对多种慢性病的综合治疗。公司董事严洁表示,“金蓉颗粒”的诞生正是这一理念的实践,而从名方(临床批件)到创新药,仍耗时十多年。她强调,如今公司已建立完整的院内制剂转化体系,助力院内制剂高效走向创新药,“从解决市场需求出发至关重要”。
在黄埔中医药文化集市上,中医药产品体验深受广大市民欢迎。
黄埔中药新药获批数量正在增长,但院内制剂转化效率仍有提升空间,需多方协同推进。随着“广州中医药大学华南针灸研究中心黄埔分中心”揭牌、“黄埔杏林创新谷”加速建设,“医-产-研-用”高效协同的中医药园区正逐渐成形,将成为制剂转化的重要温床。
下一步,黄埔计划面向全市遴选一批疗效明确、转化潜力大、市场空间足的院内制剂,联合区内企业推动创新转化。同时,依托生物岛、科学城等产业基础,构建“名方挖掘-院内制剂孵化-中药新药转化”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并对1类创新药临床试验提供分阶段资助,最高支持可达研发费用的50%。
大模型“复刻”更多国医大师
“人工智能未来完全可能成为中医药领域的颠覆性技术,改变行业现状,产生新业态,应用前景广阔”,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曾这样展望。在黄埔,这样的愿景正成为现实。
走进黄埔名中医馆,迎面而来的是一台具身智能中医机器人——由黄埔区联合华南理工大学开发的中医体质人工智能辨识设备。只需面对摄像头完成面诊,将手臂放置于脉诊区域,再回答屏幕上的若干问题,系统很快便能生成一份体质辨识与诊疗报告,有趣且智能。
不仅如此,针灸机器人、推拿机器人等一系列智能中医诊疗设备,以及智慧中医大模型,也有望在黄埔逐步应用于日常诊疗和健康管理中。这一切,源于该区在“中医药+人工智能”领域的超前布局。
市民在黄埔中医药文化市集上体验智能拔罐机器人。
四年前,黄埔引进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领衔的广东省新黄埔中医药联合创新研究院。该研究院肩负三大国家使命:推进中医药装备的临床验证与推广;开展中医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算法研究,探索未来医院趋势,让全国名医为全国病人服务;既做研究,也做行业标准化和第三方检测。
目前,该院已获批成为全国首家中医药装备标准与检验检测重点实验室,并推出了智慧针灸诊疗系统、睡眠管理系统、虚实辨证辅助诊疗系统及MDT远程诊疗系统四大核心产品,逐步实现市场化应用。以研究院为枢纽,黄埔加速推动多学科资源在中医药领域的跨界融合。
去年9月,华为云盘古大模型在广州的首个落地项目——“智慧中医诊疗大模型”在黄埔诞生。这是盘古医疗大模型在广东的首次应用,由广州香雪智慧中医有限公司研发推出,引起业界广泛关注。
作为黄埔本土中医药龙头企业香雪制药旗下企业,香雪智慧中医已构建覆盖“诊-疗-药-管”全流程的智慧中医四大平台:AI中医辅助诊疗平台、互联网医院平台、AI理疗机器人平台与智慧中药配制平台。
“基层中医服务的一大瓶颈在于名医资源匮乏。我们会整合多位国医大师临床经验,通过大模型训练与多模态技术赋能,力争三年内覆盖全国一万家基层诊所,”香雪制药行政总经理谭光华告诉南都记者。
“中医药与AI大模型的融合,正推动中医迈向‘精准诊断、精准用药、精准疗效’的新阶段,尤其将显著影响年青一代对中医的认知与接受度,”谭光华表示,“香雪智慧中医的使命,正是通过AI科技助力实现基层医疗平权。”
这一发展趋势也吸引更多企业加入。例如广东物语云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家根植工业机器人及工业控制器等领域二十多年的企业,正积极推进与黄埔的合作,推动辅助理疗、智慧中医机器人等多场景应用落地。该公司副总经理陈春华表示,希望共建“智能中医机器人设备临床应用示范中心”,通过试点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中医服务新模式。
打造“科技+中医”双栖人才
2024年,黄埔全区基层中医药诊疗占比达40%,相当于每10位就诊者中就有4人选择中医。这一旺盛需求的背后,是一套完善且高效的中医服务体系在有力支撑。
黄埔以区中医医院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网点”、中医门诊部和诊所为“补充”,构建分层分级、全面覆盖的中医服务闭环。目前,全区1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的中医馆覆盖率达到100%,6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均可提供中医药服务,实现基层中医药全覆盖。
面对“基层缺名医”的现实挑战,黄埔大力实施“埔聚名中医”工程,首创“名中医特聘-坐诊-师承-名方转化”四位一体模式,柔性引进了12位国家及省级名中医定期坐诊并带教传承。
今年8月,龙湖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名中医工作室揭牌运营,“家门口看名医”极大方便了居民。如禤惠连所言:“名中医坐诊一上午开放16个号,5秒内就被一抢而空。”
黄埔特聘了一批中医药发展顾问专家。
仅靠名医资源,难以真正实现基层医疗“强筋壮骨”。黄埔进一步打通人才培养链条,建立名中医结对带教长效机制,遴选41名中医临床骨干进行跟师学习,并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合作开办“西学中”培训班,着力培育一批“能西会中”的复合型人才。
作为区域中医药产业的核心载体,“黄埔杏林创新谷”聚焦科技创新、人才集聚、成果转化、产业升级与医疗服务优化五大功能,黄埔中医医院新院区作为创新谷的核心医疗平台,将进一步强化全区中医服务与科研能力。
迈进智慧中医时代,复合型人才除“能西会中”之外,还需兼具传统医学底蕴与现代科技素养。黄埔区中医医院党委书记王嘉锋指出,近年来基层医院不仅注重临床人才的科研能力提升,还在积极强化其AI思维与实践应用,甚至定向引进跨领域人才。
该院科教负责人文豪即是典型代表。作为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博士后,他主攻人工智能与针灸结合治疗抑郁症等精神类疾病。“通过AI算法技术,我们能够更精准辨析患者病症与疗效的关联,推动中医药走向精准化治疗。”他表示,一旦形成标准化方案,便可在评估后快速匹配适宜疗法,提升效率,减少资源浪费。
当临床、科研与产业紧密结合、协同发力,医学创新成果才能更快惠及民众。在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和人才激励的多重推动下,黄埔的中医药传承与创新正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它正在努力打造具有示范意义的“黄埔样本”,朝着成为全国中医药资源汇聚与价值转化关键枢纽的目标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