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宁晚报
9月17日,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以下简称东博会)人工智能(AI)专馆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惊艳亮相。作为本届东博会最大亮点,占地1万平方米的AI专馆如同一扇未来之窗,集中展示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成果。这场跨越国界的“科技大集”汇聚了近200家高科技企业,集中展示约1200款创新产品,为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注入新动能。
智能机器人集群亮相 人机交互再升级
17日下午2时许,在宇树科技展区,一场特殊的较量正在展开,一个穿戴拳击装备的机器人正在与一名观众“对峙”,它时而灵活走位,时而假摔耍赖,传递出的满满科技感获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这次展会我们带来6款各具特色的机器人,希望通过互动展示我们的技术实力。”宇树科技展区工作人员介绍,机器人的应用场景非常丰富,广西是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希望借助本届东博会,向东盟国家展示优秀的产品、促成合作。
“你好,小飞,能跟我握手吗?”记者话音刚落,对面的机器人就伸出了右手,流畅地完成了握手动作……在科大讯飞展台,借助讯飞机器人超脑平台,“机器人能听会说,能理解会行动”成为现实。据参展商介绍,此次展示的机器人都加入了AI能力,使其摆脱了传统遥控器的束缚,实现了与人类真正意义上的智能交互,“这款机器人主要应用于酒店服务、展厅展馆、汽车销售、智慧零售等,能让顾客获得更自然、更贴心的服务体验”。
当不少咖啡店还沉浸在“拉花”的世界时,AI专馆里展示的机器人咖啡馆已经能打印图文。一杯打印着“机器人现磨咖啡”字样的拿铁递到观众手中,杯面清晰的文字和图案让人惊叹不已。据悉,这款来自上海的机器人咖啡馆已经畅销全球50个国家,本届东博会结束后,将有4台机器落地广西。上海氦豚机器人公司、cofe+机器人现磨咖啡馆董事长韩非子表示,机器人咖啡馆作为一种新经济、新业态、新物种,将促进咖啡产业转型升级并赋能传统产业。
人工智能机器人咖啡机。 本报记者黄敬敏 摄
AI赋能千行百业 智能应用遍地开花
如果说机器人是AI的“面子”,那么各行业解决方案就是AI的“里子”。AI专馆通过沉浸式场景设计,让观众直观感受人工智能如何改变生产生活。
迈越科技AI翻译眼镜在本届东博会上火了,这款“广西制造”智能眼镜功能强大,不仅能让佩戴者看见提词器,还能触屏翻阅。眼镜自带138种语言实时翻译,东盟小语种识别率达90%,可实现跨国沟通零障碍。此外,这款眼镜还储存有海量知识,提问可秒出答案。目前,这款智能眼镜虽然还处于内测阶段,但已应用于多种场景,如报告讲话提词、多语种语言翻译等。
观众在人工智能(AI)专馆试戴智能眼镜。 本报记者潘浩 摄
一块透明屏,集成多模态降噪、多语种识别翻译等AI技术,可提供多语种翻译服务,解决跨语言交流问题……这是科大讯飞展示的多语种透明屏,有了它,不同语言的人群能实现即时翻译交流。工作人员介绍:“这款产品除了多语种翻译模式,还有数字人客服模式,主要应用于国际公共服务窗口,能实现无障碍交流和24小时在线。深圳的机场、海外一些商场已经在使用这一产品,支持37个语种的翻译,准确率在90%以上。”
在AI+医保健康展区,除了以往的AI问诊,推拿康复理疗、艾灸也用上了AI技术。推拿康复理疗机器人不仅可以对患者施加精准的力度与运动轨迹控制,还能记录操作数据,为临床康复医师提供客观、准确的治疗和评估数据;艾灸机器人复刻了专家级艾灸理疗技法,为客户提供舒适、沉浸式的理疗体验。
东盟伙伴热情参与 区域合作再深化
AI专馆不仅展示了科技的进步,更凸显了中国—东盟产业合作的无限可能。多个东盟国家组团参展,带来一系列特色AI应用。
菲律宾一参展商展示了一款支付App——Fortune Pay,该公司中国区运营主管介绍,这款App服务涵盖个人用户和中小企业,可以提供即时转账、移动充值、账单汇缴、跨境汇款等应用,“菲律宾10个人中有两至三个人使用这款App”。
中老合作成果同样引人注目。今年2月份,广西与老挝在老挝首都万象举行签约仪式,共建中国—老挝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本届东博会,老挝一家企业带着“老挝国家大模型”产品亮相。据悉,这一项目由该公司与中国—东盟信息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开发,旨在有效提升老挝的数字化能力,并促进区域内的技术合作。
“这个产品是‘AI+客户信息管理’,实际应用中能帮助企业筛选出成交率比较高的客户,提高工作效率。”越南一参展商工作人员介绍,这款产品与其他AI产品相比,优势是越南本土化,适合中国企业出海越南市场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