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18日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获悉,该院多个科研团队联合东华大学团队,成功研发如头发丝般纤细、柔软可拉伸、可自由驱动的神经纤维电极——“神经蠕虫”(NeuroWorm)。该研究首次提出脑机接口“动态电极”的新范式,打破植入式电极的“静态”传统,为脑机接口电极的研究与应用开辟新方向。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上。
当前,植入式电极均为“静态”,且植入后只能“固定位置、局限采集”,制约着脑机接口的应用和发展。科研团队经过五年攻关,开发出直径仅196微米,柔软可拉伸,且能容纳60个独立信号通道的神经纤维电极。
放大镜视野下的60通道神经纤维电极。科研团队供图
为让该神经纤维电极“动起来”,科研团队通过结合高精度磁控系统和即时影像追踪技术,使其能够在兔子大脑内自主调控前进方向,并能稳定记录高质量生物电信号。
利用微创植入技术,科研团队成功实现神经纤维电极在大鼠腿部肌肉内稳定工作超过43周。
在外部磁场的操控下,神经纤维电极不仅能在肌肉表面实现游走,而且还可在植入后的一周内,每天变换位置进行监测。
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王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