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安在线
“AI+制造究竟能落地哪些场景?”
9月20日,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合作交流对接会现场,10个合作项目共计90.58亿元签约金额的落笔,让这场关于“AI赋能场景”的探讨有了扎实的落地注脚,生动勾勒出安徽锚定“三地一区”战略、推进制造强省建设“火力全开”的态势。
会场,目光始终聚焦于安徽人工智能产业的坚实根基。作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安徽已构建起“一核两地多点”的产业格局,“中国声谷”“中国视谷”“中国传感谷”三大集群成势见效。
最新数据显示,全省人工智能规上企业达894家,2024年营收突破1704.9亿元,较2023年增长近30%;产业链关联企业超1.2万家,赛迪顾问报告将安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评价跃升至全国第五位。
算力支撑同样硬核,“飞星一号”“飞星二号”等国产算力平台构建起3.7万P智能算力底座,其中芜湖集群以2.6万P算力规模领跑全省,合肥、宿州紧随其后,同比236%的增速彰显安徽算力建设的加速度。这些实打实的产业数据,成为现场企业家们交流的高频背景板。
政策与产业的同频共振,始终围绕安徽实际需求展开。《安徽省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行动方案》及政策2.0版的要点清晰铺陈:最高1000万元的场景创新项目补助、2024年超2253万元的算力使用补助兑现,还有95个行业大模型、300余项场景项目的培育成果。
大咖分享中,安徽的产业优势成了高频词。全国工商联人工智能委员会常务秘书长范丛明提及AI第四次浪潮时,特意指向屏幕上的制造业营收数据:“2024年计算机通信电子、电气机械、汽车制造等是全国营收TOP10领域,而安徽在这几块都有硬基础——单说合肥,2024年汽车全产业链营收就达1.52万亿元,这样的产业体量,正是AI落地的沃土。”
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的分享,更满是“安徽智造”的印记。作为扎根安徽的企业代表,他提到的技术成果多与本地产业深度绑定:70B参数的讯飞星火X1大模型基于国产算力训练,深度推理效率提升至80%以上;安全生产领域,声学成像仪在安庆石化炼油区实现20分钟泄漏检测,准确率100%,比传统人工效率提升15倍;工业质检端,海尔、美的在合肥、重庆等安徽周边基地的家电生产线,靠AI技术实现质检准确率99.5%、产能提升20%。
刘庆峰还特别提到东盟多语言大模型——目前已助力长安、比亚迪等车企出海,而安徽本土的奇瑞、江淮等车企,也正借助这类技术拓展海外市场,智能座舱年装配量超1000万辆的背后,有不少“安徽造”的身影。
长三角枢纽芜湖集群算力公共服务平台的介绍,同样紧扣安徽“东数西算”枢纽定位。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作为国家布局的长三角枢纽两大集群之一,芜湖已落地华为云华东数据中心、火山引擎长三角算力中心等重大项目,总投资超3000亿元;而这个全国首个“四算合一”的省级调度平台,已整合可调度算力超2.5万P,还能为企业提供最高20%的算力支出补助。“安徽企业找算力不用‘跨省跑’,芜湖集群就能对接需求”,这番话让不少中小企业代表眼前一亮,有人当场记下平台网址,计划会后对接本地算力需求。
从签约台的务实合作,到政策解读的本土案例,再到技术分享的安徽实践,这场对接会处处透着“安徽味道”。90亿元的签约金额背后,是安徽制造强省战略的持续推进,是AI技术与本土产业的深度融合,更是民营企业扎根安徽、共谋发展的信心——这条以战略为引、以产业为基、以技术为翼的“智造”路径,正让安徽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加速前行。
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