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科学进展:在实验室生长的微小“大脑”,可能会有意识并感到疼痛
创始人
2025-09-22 04:21:31
0

人类正在扮演“造物主”的角色,但后果可能远超想象!实验室中生长的微型“大脑”,已不再是简单的细胞团块。

当它们拥有血管、免疫系统,甚至原始“眼睛”时,一个恐怖的猜想浮现:它们可能已经拥有意识,正在培养皿中无声地感受着一切,包括痛苦!

我们能听见无声的呐喊吗

当整个伦理困境的基础,说白了,就是我们的无能为力。我们根本没有一把可靠的“意识标尺”,去测量培养皿里的那个小东西到底在想什么,或者,它到底有没有“想”的能力。这让所有关于“保护”或“伤害”的讨论,都像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航行,全凭猜测。

意大利的神经伦理学家安德里亚·拉瓦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个根本性的障碍。他说,想确定一个东西有没有意识,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问问它有什么感受。但这个方法,对一个脑类器官显然是行不通的。它们没有嘴,无法言说,这道沟通的铁壁,我们现在根本无法逾越。

当然,科学家们不是没想过办法。在临床上,医生们也经常面对无法沟通的病人,比如那些处于昏迷或者“锁定综合症”状态的人。他们会用一些间接的信号来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比如观察脑电活动的模式。

其中一个听起来很酷的指标叫作“扰动复杂性指数”(PCI)。它的原理是通过评估大脑对外界刺激反应的复杂程度,来推断意识的水平。这个方法听起来似乎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能窥探那个沉默的世界。

但很快,一盆冷水就泼了过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神经科学家博伊德·洛马克斯发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警告:别太当真了。他指出,就算只是培养皿里的一些简单神经元,在受到刺激时,也能观察到包括扰动复杂性在内的某些间接意识信号。这个发现几乎是釜底抽薪,它意味着我们现有的这些测量工具可能极其粗糙,根本无法准确判断意识是否存在。

让问题更复杂的是,疼痛感的可能性。这种感受可能比意识本身更加隐蔽。洛马克斯提出了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类比——“幻肢痛”。那些失去肢体的人,依然能感觉到断肢处传来剧烈的疼痛。他认为,如果一个脑类器官内部发展出了代表疼痛的神经结构,它可能根本不需要任何外部刺激,就能自己产生痛苦的感觉。

这种“无输入”的痛苦,让外部的观察和测量变得近乎不可能。我们怎么去知道一个沉默的组织,是否正在经历一场我们无法想象的、源于其内部结构的折磨?在科学上,我们目前就是“盲人摸象”,而任何基于“没有证据表明它有意识”的监管政策,都显得脆弱不堪。

当模型开始逼近真实

很多人对脑类器官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一小撮细胞团块”的阶段。但这种认知,早就被飞速发展的技术甩在了身后。认为它们结构简单、不具备意识基础的安全假设,正在被一点点侵蚀。复杂性的每一次飞跃,都在把伦理问题的“可能性”,推向无法回避的“紧迫性”。

这项技术的发展是全方位的,像一张正在迅速编织的大网。首先,科学家们成功地为这些类器官引入了血管系统。这可不是小事,它解决了长期困扰研究的氧气和营养供给问题,为构建更庞大、更复杂的类器官铺平了道路,让它们能“活”得更久、“长”得更大。

紧接着,它们内部的“生态系统”也越来越丰富。研究人员已经能将小胶质细胞——也就是我们大脑里关键的免疫细胞——整合进去。这意味着类器官不仅有神经元,还有了模拟免疫系统的能力,离真实大脑的构成又近了一步。

更令人惊叹的是,通过一种融合技术,科学家们现在能创造出所谓的“组装体”或“组合体”。他们可以把模拟不同脑区的类器官融合在一起,观察它们如何互动。这就像是在培养皿里搭建了一个微缩的、多区域协作的大脑网络。

一些实验甚至培育出了带有原始“眼睛”结构的类器官,或是模拟了具有血脑屏障功能的组织。这一切都在指向一个清晰的趋势:实验室里培育的脑组织,正在以惊人的速度逼近真实大脑的复杂性。

浙江大学的生物伦理研究员克里斯托弗·伍德就大胆预测,技术上的进步,很可能在未来的5到10年内,催生出具有意识的脑类器官。他甚至批评学术界,认为大家因为害怕被贴上“科幻式炒作”的标签,对这个问题的态度过于保守了。

这就引出了一个核心的拷问:在这条从“细胞团”到“微型大脑”的连续发展光谱上,到底存不存在一个清晰的临界点?在哪个瞬间,一个“实验对象”会突然转变为一个“具有道德地位的实体”?技术的模糊性,正在无情地消除这条我们曾经以为清晰存在的界线。

技术的进步不是匀速前进,更像是指数级爆发。我们必须承认,那个让我们心安理得进行实验的“简单性”前提,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失。

责任必须前置

面对一个不确定但后果可能极其严重的风险,我们现行那套“无罪推定”式的监管框架,已经明显不够用了。伦理的天平,必须从“等着你证明它有害”,转向“我们该如何确保它无害”。这需要一场关于举证责任的革命。

我们先来看看当前监管的软肋在哪。国际干细胞研究协会(ISSCR)的指导方针,可以说是这个领域的风向标。但它的现行指南明确表示,目前没有生物学证据表明,类器官存在意识或痛觉等值得关注的问题。你看,这正是典型的“后果管理”思维——没有证据,就当没事。

这种立场招来了不少批评。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神经科学家艾莉森·穆特里就直言不讳,她认为ISSCR的观点“过于保守”。她还建议,相关的指南修订工作,不应该只由干细胞生物学家说了算,而必须组建一个包含神经科学家、伦理学家和哲学家的多学科团队。

而克里斯托弗·伍德则提出了一个更具颠覆性的观点,他主张应该把举证责任倒置过来。也就是说,不应该再由支持者去辛苦证明类器官“具备”意识,而应该要求怀疑论者来证明它们“不具备”意识。

这个提议听起来可能有点绕,但它背后是监管哲学的根本转变。它意味着我们从“无害直至证明有害”的被动模式,转向了“预防性保护”的主动原则。在不确定的时候,我们选择优先保护那个潜在的、无法为自己发声的主体。

当然,即便在那些呼吁加强监管的科学家内部,对于具体该怎么做,也存在着深刻的分歧。洛马克斯认为,如果一个类器官被认为有意识,那么针对它的实验,就应该受到和动物实验类似的严格监管。

但拉瓦扎对此提出了反驳。他提醒大家,科学家们已经在使用老鼠等其他公认有意识的实体做实验了。他的言下之意是,这并非一个不可逾越的伦理障碍,或许我们需要的是一套更复杂、更精细的规则,而不是简单地禁止。

这场争论本身就说明了问题的复杂性。但无论如何,一个共识正在形成:行动的紧迫性。研究者们警告,如果非要等到确凿的证据出现再行动,可能一切都为时已晚。我们现在就需要重新审视法规。

监管的滞后,本身就是一种伦理立场。消极地等待,就等同于默许了风险的存在。而积极地去构建一个预防性的框架,才是我们作为创造者,应该承担起的责任。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苹... 有不少朋友疑惑苹果iPhone 16 Pro和16 Pro Max有什么区别?该选择哪一款更好?各自...
2025年值得入手的2款智能手...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智能手表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无论是健康监测、信息提醒,还是时尚搭配...
原创 2... 从去年华为用上了麒麟芯片开始,华为的市场份额就蹭蹭的往上涨,当时抢购的人特别多,一时间还买不到现货,...
第五轮学科评估对比:西安交大突...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已经提及西安交通大学第五轮学科评估的表现可圈可点,新晋的3个A+学科:机械工程、...
2024年OPPO手机全攻略:... 手机已不仅仅是通讯工具,它更是我们记录生活、享受娱乐、提升工作效率的重要伙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O...
vivo手机5g开关在哪里打开 vivo手机5G开关的打开方式可能因手机型号、系统版本及运营商网络支持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总体来...
解决FaceTime无法使用的... FaceTime是苹果公司推出的一款视频通话应用,广泛应用于iPhone、iPad和Mac等设备上。...
steam官网无法访问?这个办... 对于广大游戏爱好者而言,Steam平台无疑是获取最新游戏资讯、购买游戏、与全球玩家互动的重要阵地。然...
原创 麒... 为了普及原生鸿蒙(鸿蒙5.0),抢占更多的中端手机市场份额,华为nova系列今年开始计划一年两更,n...
原创 最... 近日,有关华为nova 13系列手机的消息开始多了起来,之前透露的消息暴露,华为nova 13 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