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周琳子 通讯员 夏雯雯) 日前,温州市市府路小学南校区未来科技创新中心内传来阵阵欢呼。“我成功了,用意念做出了一锅爆米花。”2023级4班的学生在人工智能课堂上,通过佩戴脑机接口设备,体验以“意念”驱动机器制作爆米花。目前,该校已在所有年级实现人工智能课程全面覆盖。
近日,温州发布《温州市“人工智能+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推动人工智能教育普及化。行动计划提出,各学段每学年不少于10课时,分层推进初阶、中阶、高阶人工智能课程建设,开发地方课程案例库。其中,初阶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中阶课程面向有兴趣的学生开展项目化拓展教育,高阶课程面向具有较强学科基础和跨学科思维的学生开展跨学科融合创新教育。到2027年,中小学初阶、中阶、高阶课程学校覆盖率分别达100%、60%、20%,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覆盖率达100%。
人工智能进校园落地效果好不好,关键看教师素养。三年行动计划提出要提升管理者执行力、研训员引领力、学科教师应用力、人工智能教师教学力。目前,温州已组织人工智能骨干教师研修班、课程与教材研究项目组,培训骨干教师共计218人次,面向信息学科教师开展人工智能嵌入式培训,受训教师已超2000人次。到2027年,教育管理人员、研训员、学科教师培训覆盖率要达100%。
温州还提出迭代人工智能基础环境,政企家校社合力共同参与AI场馆建设,各地至少建设一个高标准“智慧AI体验中心”,鼓励有条件的区域建设若干个分中心,实现城乡、校际间资源统筹与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