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便可追溯一盘蔬菜从智慧农场产出的全流程;买的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养老设备,也有了国家统一认证的“数字信用标签”……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日发布《关于加快推进质量认证数字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正让这些场景加速走进现实。今后,AI、大数据等新技术将广泛应用于认证全程,强化农产品、智能产品、数字服务的质量可信度。
“质量认证的本质属性是‘传递信任,服务发展’,以客观公正、专业权威的技术评价为手段,为社会各方提供质量服务和信用证明。”市场监管总局认证监管司司长姚雷表示,质量认证是政府、企业、市场和消费者之间的“连接器”和“指示灯”,产品和服务供给越丰富、消费者需求越多样,质量认证的价值和作用就越大。
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新引擎。然而,传统认证方式响应慢、数据共享难,难以匹配数字时代企业和消费者需求。在这一背景下,质量认证数字化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制度创新和服务重构。
《指导意见》分两个阶段设定了具体目标:到2030年,逐步完善新业态下的质量认证数字化建设顶层制度设计,健全数字化评价规则和技术规范,探索形成认证赋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数字化转型优良案例;到2035年,全面建成层次清晰、守正创新的质量认证数字技术体系和实施体系,加快构建高水平新型质量基础设施,充分适配各行业各领域发展需求。
数字化认证将率先聚焦哪些行业领域?
姚雷介绍,在赋能产业数字化升级方面,《指导意见》明确要服务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围绕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绿色低碳、工业软件等方向支持开展质量认证工作,推动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精准制造跃升;促进智慧农业和水利建设,鼓励将质量认证嵌入智慧农场、渔场、牧场等具体场景,推动农业生产的智能感知、精准控制和全链条追溯管理,实施节水产品绿色认证、节水管理体系认证,助推水利高质量发展;推动服务业有效转型,聚焦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重点打造涵盖数字技术创新、数据要素赋能、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建设的系统化服务认证支撑体系,全面支持教育、医疗、养老、智慧城市、数字社区和金融科技建设。
在支撑数字产业化发展方面,将加强关键领域认证技术研究,通过实施认证遴选出一批高质量工业机器人、智能计算设备等数字化关键设备和网联汽车、智慧养老等智能化产品,在推动提升国内数字制造核心装备质量保障水平的同时,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消费需求。
数字化认证是否意味着更复杂?事实上,恰相反。姚雷表示,质量认证数字化最终目标是“让信任传递更高效、消费选择更简单”。消费者只需从原料、生产、检验到流通的全链条信息,甚至包括实时监测数据、认证机构评价报告等。“今后,买汽车、选养老设备、挑保健食品,再也不用担心来源不明、质量存疑。所有信息一码可溯、一览无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