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苹果的秋季新品发布会上,那个主打轻薄设计的iPhone Air,一亮相就挺惊艳的,确实吸引到了不少网友。
但咱们中国消费者很快发现,这款本来应该全球同步开卖的新机,居然在中国市场推迟上市了,原因是待监管部门审批。
苹果中国官网把iPhone Air的上市信息改成了“发售信息后续更新”,说白了就是等通知,消费者想买还得再等一等。
这延迟背后,主要还是eSIM这个新技术跟咱们国内的监管要求需要磨合。
不过现在情况有转机了,中国移动已经率先上线了eSIM预约服务,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也表示eSIM手机业务已全面准备就绪。
三大运营商步调虽然不完全一致,但方向完全是统一的,这说明中国智能手机可能很快就要进入eSIM时代了。
不过仔细看了中国移动公布的规则,会发现国行eSIM有一套挺细致的限制。
首先,运营商选择数量有限制。
虽然不像此前说的那样,一部手机只能锁定一家运营商,但现在的规则是一部手机最多只能激活移动、联通、电信里的两个运营商。
目前不知道以后能不能注销,如果不能注销,不仅会影响用户自己切换的灵活性,还可能影响二手手机市场的保值率,以后卖二手eSIM手机,估计“运营商名额用了几个”会变成估值标准。
其次,开通频率也管得挺严的。
每个月一部手机最多新开通两个号码,单个号码补换卡每月最多5次,这个明显是针对那些想批量注册虚拟号码的人,增加他们的运作成本。
最后,个人名下卡数总量有控制。
同一个身份证下面,实体SIM卡和eSIM卡加起来不能超过5张,这个跟现在的SIM实体卡数量是配套的,防止一个人名下挂太多号码。
另外关于携号转网,规则里说得不太明确,估计得按实体SIM卡的老流程来。说到底,国行eSIM的这些限制,就是在安全性和便利性之间找平衡。
从安全角度看,eSIM不用插卡就能远程激活号码,确实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比如批量注册虚拟号码来绕过实名制。
有数据显示,咱们国家的人均电信诈骗案件数比美国、巴西低不少,这跟对电话卡的严格管理有很大关系,所以推广eSIM肯定得考虑安全优先。
但从用户角度看,这些限制也确实让eSIM的便利打了折扣。
比如经常出国出差的人,可能觉得每月只能新开两个号不够用;普通用户换机、换号也可能觉得有点束手束脚。
行业里普遍觉得,eSIM在国内会是个“慢慢来”的过程,短期内肯定是实体SIM卡+eSIM并存的状态。
不过随着中国移动的eSIM预约页面正式上线,我想iPhone Air上市日期也该提上日程了,应该不会等太久,预计10月份大概率就会开启预售吧!
其实除了苹果以外,国产手机厂商也没闲着,比如华为,据说也在积极准备eSIM手机,一旦政策放开,国产手机包括小米、OPPO、vivo等厂商的跟进速度应该会很快。
未来随着数字身份体系更完善、防诈骗技术更成熟之后,国内eSIM的普及肯定会加快,我想这个时间不会等待太久。那么你们对此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