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 辰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日前发布公告,撤销周新源、陈哲宇、孙倍成、赵远锦所获中国青年科技奖,撤销刘建妮所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收回以上5人所获奖章、证书、奖金。
这两个奖项含金量颇高,获奖者也都是成就斐然的青年学者。以中国青年科技奖为例,这是为解决科技人才青黄不接问题,在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倡导下发展而来的奖项,由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共青团中央共同主办,旨在表彰“在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青年科技人才”。该奖项已评选17届,共有1695位青年科技工作者获此殊荣,其中近190位获奖者当选为两院院士,占比超10%,奖项与获奖者分量不必多言。
公告之所以引发外界强烈关注,尤其在科技界炸开了锅,不仅因学术“大牛”被撤销重量级奖项本身具备的轰动效应,还在于5人的获奖时间在2004年至2022年之间,从获奖到撤销的最长时间跨度达到21年!21年前奖项被撤回,让许多人嗅到不同寻常的味道。
从撤销原因来看,公告措辞区分“违纪违法”和“科研失信”两类行为:周新源与陈哲宇属于违纪违法,前者犯私分国有资产罪被判处4年有期徒刑,后者因贪污科研经费而获刑;孙倍成、赵远锦、刘建妮则存在科研失信问题,有的在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时实施请托、“打招呼”,有的泄露自己专家身份、为申请人提供帮助并泄露评审信息。其中,结余资金结转使用问题曾引发讨论,对基金项目评审中的“打招呼”等顽疾,不少科研人员已经见怪不怪,违规行为具有一定典型性。把问题直接摆到台面上,也是向不良学风作风亮剑。
需要注意的是,相关违规行为此前分别被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委核查处理,有的还作为典型案例被有关部门公开通报过。中国科协此举,正是科研诚信严重失信行为数据库发挥作用、多部门联合行动的结果,一方面是对“依法依规对严重违背科研诚信要求责任人采取联合惩戒措施”,将科研诚信与奖项荣誉等挂钩的落地落实,另一方面用具体行动再次强调,对严重违背科研诚信要求行为实行终身追究。浮躁者也该意识到,时间不会抹灭科研失信行为,亦非学术不端挡箭牌。
5名学者的其他科技奖励是否会被撤销,还有待观察。但可以确定的是,中国科协公开撤销学术“大牛”重量级奖项,以零容忍态度、动真格力度,向科技界释放出整治学术不端、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强烈信号。科研诚信是科研工作者的立身之本,也是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石。甘坐科研“冷板凳”,勇闯学术“无人区”,才能攀上科技“新高峰”,不断刷新人生“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