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至21日,2025“中石协·北石机械·宝石管业杯”第十二届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在昆明理工大学举行。我校共有 8支研究生团队入围现场答辩,均来自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入围数 创历史新高。经过激烈角逐,我校最终斩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优秀指导教师奖3项。一等奖数量江苏并列第一、全国并列第四,创历史最好成绩。同时,我校连续六年斩获该项赛事一等奖,并再次获评赛事优秀组织奖。
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为 “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20项主题赛事之一,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指导,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办。今年,大赛赛道设置 9项,涵盖了海洋能源、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多种能源的高效开发与利用装备的创新设计,赛题包括生物质能高值转化利用装备、储能与低碳能源装备、能矿绿色开发装备等前沿方向,精准对接国家在能源转型过程中的战略需求。
本届大赛有317个研究生培养单位2435支队伍参赛,662支队伍入围现场答辩。赛事最终授予一等奖80项、二等奖150项、三等奖496项,优秀指导教师奖78人、优秀组织单位奖62个,“能源装备创新实践之星”3个。我校参赛作品《耦合熔盐储热锅炉的换热器三维壁温在线监测装置》(祁晶、杨宏旻老师指导)、《“熵”动未来基于电卡效应新一代零碳高效汽车车载冰箱设计》(刘晨晗、刘晴雨老师指导)和《“管霜波刃”—基于超声除霜的排管冷库能源高效利用系统》(李栋、商雨禾老师指导)荣获一等奖;《“膜”法零碳-光溯微泉—光热-微膜协同增效的零碳空气取水系统》(翟翀、吴薇老师指导)荣获二等奖;《基于微集热器理念的螺旋式钙基热化学集热装置》(孙健、周子健老师指导)、《能流定向匀光的高温聚光直驱CO2捕集转化一体化高效装备设计》(王瑞林、赵传文老师指导)、《“碳捕氢涌”:分级重整+双功能材料的制氢系统协同创新》(孟俊光老师指导)、《焦耳热驱动的污泥生物炭制备与资源协同回收系统》(谢胜禹,杨宏旻老师指导)、《“光海”共生——光伏-膜蒸馏集成冷却与海水淡化装置》(翟翀、刘晨晗老师指导)和《“热声共融”—分离热管耦合超声的光伏板免覆冰系统》(李栋、商雨禾老师指导)荣获三等奖。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祁晶、刘晨晗和李栋三位老师获评“优秀指导教师”。
我校高度重视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于2023年组建能源装备大赛工作室,由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牵头,校院协同、相关学科配合推进工作。工作室于今年4月启动校赛,广泛宣讲动员、组建团队,举办多轮专家评审,最终在 22项校赛作品中,评选出校赛一等奖6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7项。能源装备大赛工作室负责人,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杨宏旻教授牵头构建 “宣讲启智—校赛遴选—精研打磨”三级递进备赛培育机制:前期联合领域专家开展专题宣讲,拆解赛事规则、启发创新方向;中期以校级选拔赛为核心,筛选优质项目并校准研发路径;后期组建专项指导组,围绕作品核心创意、技术方案、成果呈现等维度开展多轮靶向打磨,从细节优化到整体升级实现全周期赋能。在最终答辩环节,我校参赛队伍凭借清晰的逻辑架构、突出的技术创新与扎实的实践支撑,全面展现作品核心优势,赢得评委一致好评,充分展现了我校研究生学术素养与实践创新能力。
一直以来,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紧扣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经济发展方向,秉持“竞赛培养人才、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理念,提升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未来,我校将持续锚定 “卓越研究生”核心培养目标,深化教育教学资源统筹整合与全链条服务保障,进一步完善“以赛育人、以赛促学”的竞赛育人体系,以赛事实践为重要载体,持续激发研究生创新活力、锤炼创新思维、提升创新实践能力,为服务科技强国战略、彰显育人担当注入更强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