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茫茫的宇宙中,我们人类所在的太阳系是不是很常见呢?对于这个问题,人们曾经普遍倾向于肯定的答案,但随着越来越多的系外行星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人们却逐渐发现实际情况似乎并非如此。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已经有4个太阳系的“异常”被发现,它们分别是:
1、行星数量异常多
截至目前,已确认的系外行星数量已达到了6007颗,它们分布在4483个恒星系之中,其中只有1009个拥有一颗以上的行星,但即使是这些恒星系,其行星数量通常也就是两、三颗,而我们都知道,太阳系的行星数量是8颗。
2、行星质量分布异常
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除地球与金星、天王星与海王星的质量相对接近外,其余行星与相邻行星之间的质量差异都非常大,尤其是木星,它的质量之大,以至于其他七颗行星的总质量加起来还不足其质量的一半。
然而在许多其他行星系统中,相邻行星之间的质量往往差别不大,人们形象地将这种现象比喻为:“那些系外行星就像是同一豆荚里并排生长的豆子。”
3、岩石行星异常小
已确认的系外行星之中,岩石行星并不罕见,但这些岩石行星却基本上都是比地球大得多的“超级地球”,其数量占据了已确认系外行星数量的大约30%。
据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超级地球”在宇宙中应该是极为常见的,但众所周知的是,在太阳系之中,地球是最大的岩石行星,其次是金星,至于火星和水星,它们的个头就更不用提了。
4、行星排列异常松散
在已知的拥有一颗以上的行星的系统之中,其行星排列基本上都是非常紧凑的,与之相比,太阳系的行星排列却异常松散,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
在天龙座方向、距离地球约2840光年的位置,有一颗名为“开普勒-90”(Kepler-90)的恒星,这颗恒星与太阳差不多大,属于G型黄矮星,更为特别的是,它也拥有8颗行星(这也是已知唯一的行星数量能够达到8颗的恒星)。
上图展示了“开普勒-90”系统与太阳系的对比,可以看到,在这个系统中,即使是距离主恒星最远的那颗行星,其运行轨道也仅仅是相当于太阳系中的地球轨道。
不得不说,太阳系的4个“异常”被发现,实在是令人浮想联翩,也正因为如此,才有研究者怀疑有高级文明在背后操控。
实际上,这种怀疑是一种基于“动物园假说”的理论,而该理论的提出则是为了解释著名的“费米悖论”,其核心问题是:“宇宙中理应存在大量的智慧文明,但为什么我们什么都没有发现?”
对此“动物园假说”认为,宇宙中一些科技高度发达的高级文明可能早就发现了人类的存在,但他们却刻意避免与人类直接接触,之所以会这样,可能是他们希望观察人类在没有外部干扰的情况下的自然发展,就像我们人类观察自然保护区里的动物一样。
可以看到,如果该假说成立,研究者就有理由怀疑,太阳系的这些“异常”可能是高级文明在背后操控,为了让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他们有意地对太阳系进行了适当的改动。
例如更小的岩石行星其表面重力也更小,这有利于人类更顺利地进入太空,巨大的木星可以大幅降低地球被小天体撞击的风险,而多颗不同类型且排列松散的行星则有利于人类太空探索技术的发展,也有利于人类从多方面了解宇宙的奥秘。
需要注意的是,这只能说是一种猜测,毕竟什么样的“异常”都可以用“高级文明”来进行解释,但“高级文明”本身却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存在。
那么从自然形成的角度来讲,太阳系的这些“异常”又应该如何解释呢?对此,科学家们也提出了多种假说,其中“大迁徙假说”获得了相对较高的认同。
简单来讲,该理论认为,在行星系统形成的过程中,巨行星会首先在“原行星盘”中形成,在此之后,它们通常会向内迁移,吞噬掉那些原本可能形成其他行星的物质,而太阳系里的木星很可能也发生过类似的迁移。
不过当木星向内迁徙到一定程度时,在其外侧形成的土星,在很巧合的情况下与木星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轨道共振(内林德布拉德共振),这种轨道共振阻止了木星继续向内迁徙,并让木星与土星一起向外运动,一直到木星和土星抵达现在的位置附近时才停止下来。
所以根据“大迁徙假说”可以合理推测出,在太阳系形成之初,木星和土星这种特殊的“往返运动”扰乱了“原行星盘”初始的质量分布,进而造成了如今我们看到的这些“异常”。当然了,这也只能说是一种推测,实际情况是否真是如此,现在的我们谁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