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年来,AI大模型已从单一的文本理解迈向图像、语音、视频等多模态融合的新阶段。
面对模型能力的快速跃迁,传统的文本问答式评测显得力不从心。
行业权威机构近期升级并推出了一系列创新评测体系,其核心框架覆盖通用大模型、具身智能、安全可信及垂类行业应用等五大板块,旨在通过科学、全景化的评估,推动AI技术从“纸上高分”走向真实场景的实用价值。
旧体系崩了!高分模型竟成“纸上谈兵”
还记得前几年吗?AI模型动不动就喊“超越人类”,结果真到用的时候,连个基本对话都漏洞百出!这就像考驾照只背交规,真上路立马手忙脚乱,传统的AI评测体系,正在经历一场空前的信任危机。
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真要说还是评测方式太落伍。很多模型还在用老掉牙的“问答打分”那一套,可现在的AI早就不是只会打字了,它能看图、听声、甚至动手操作!还用文本时代的尺子去量多模态的AI,能准吗?更关键的是,数据被“污染”了。
这就好比考试,有的“考生”提前拿到了题库,把答案背得滚瓜烂熟,当然能考高分。
一些模型针对特定测试集拼命优化(也就是业内常说的“刷榜跑分”),表面上分数光鲜,实际能力却严重“缩水”。
最讽刺的是,大家分数都挤在90分以上,相差零点几分,用户根本感觉不到谁真的好用,榜单几乎失去了参考价值。
不过,转机真的来了!就在今年(2025年),行业开始动真格的了。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率先升级了司南评测体系,搞了个“五位一体”的全景评估。
紧接着,国内四家权威机构联手发布了 《通用大模型评测体系2.0》 ,直接把评测任务从原来的481项猛增到1186项,全面覆盖文本、图像、语音、视频。
这阵势,简直就是给AI评测来了一次彻底的“高考改革”!
这意味着,模型再也别想靠“死记硬背”蒙混过关了。新标准要求AI必须“真听真看真感受”,得是个多面手才行。
比如,现在要测它能不能看懂医疗影像、能不能理解老师讲课的语音、甚至能不能根据一段视频描述发生了什么。
这对于咱们普通用户来说是大利好,以后选AI产品,终于可以不再被那些虚高的分数忽悠,能真正挑到能干活的“实力派”了!
新标准来了!医疗、教育成“试金石”
多模态评测可不是搞形式主义,它的核心就一句话:把AI扔进真实世界“挨揍”!这就像考医生不能只背课本,还得会临床诊断、看CT片、甚至跟患者沟通,现在的AI也得过这一关。
比如医疗场景,模型光会“读”病历不够,还得能解析CT影像、听懂患者描述、模拟医患对话。
目前国内医疗大模型已卷到288个,市场规模高达82亿元。最猛的是,像讯飞星火这类头部模型,在辅助诊断时准确率竟能达到三甲医院主治医师水平!
这背后全靠专项评测在驱动:考题从疾病诊断到影像分析,甚至伦理判断,全程模拟真实医疗流程,差一点都可能“挂科”。
用户体验现在也是硬指标。以前模型响应慢3秒用户就可能流失,现在新标准要求首Token延迟必须压到1-2秒内,比人眨眼还快!智能客服也不能再“答非所问”,得考核“上下文断裂率”,比如用户问“它多少钱?”AI得记得“它”指代前文商品,否则就算失败。
更狠的是业务价值量化:AI客服到底省不省钱?关键看“机器解决率”(用户不转人工)和“平均会话时长”。
有企业引入AI后,客服成本直降40%,相当于把真金白银拍在桌上。
安全防线也全面升级。新评测加入16项风险指标,连模型会不会被恶意指令“带偏”都要测。比如医疗AI若被诱导给出错误用药建议,或金融模型泄露用户隐私,直接一票否决。
毕竟AI用在高压领域,一旦出错可能关乎人命。
为啥评测突然这么严?
因为行业吃过亏!早期模型靠刷题库拿高分,实际应用却漏洞百出。如今评测体系直接对标真实场景,逼AI从“纸上谈兵”升级为“实战高手”。
结语
AI评测的这场变革,说白了就是逼模型离开温室、奔赴战场。
未来,能通过多模态实战考验的AI,才是真正能打的好AI。而随着技术迭代,评测体系还会更苛刻。
可能明年就要测AI能否自主科研、甚至创意写作了。但万变不离其宗:能不能解决问题、创造价值,永远是衡量技术的唯一标尺。
企业选型别再只看榜单分数了,得问一句:“这模型,到底能不能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