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参加云栖大会开幕式之后,我受邀走进直播室,分别同两个AI科技企业负责人和两位资深科普达人就AI向善与科普范式创新问题,进行了现场交流。于是有了一些断想。
一
两家AI科技公司,一家来自本地,一家来自北京,都是阿里云AI生态圈中的开发者,都是服务视障群体,一家开发了AI导盲眼镜,一家开发能让视障人士无障碍参与的音频社交平台。它们像投入池塘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促使我们思考,这样“技术+公益”的成功案例,对社会的科技普及生态有哪些积极的影响?
——对核心价值导向的影响,科技为谁而创新?传统的科技普及生态,往往遵循“从高到低”的路径:先服务于高端市场、主流人群,再逐渐下沉。而这两个AI助残案例颠覆了这一路径,它至少体现了两点:其一,科技普惠的真实落地,要切实解决“弱势群体”最迫切的需求,这是科技创新的伦理观和价值观,让科技发展回归和坚守“以人为本”的初心。其二,从“适应”到“赋能”的转变。过去的无障碍改造,多是让残障人士去“适应”现有社会(如盲道),而AI助残是直接用技术“赋能”个体,赋予他们超越障碍的能力,用听觉“看见”世界,用眼镜“感知”环境,这会极大地提升个体的自主性和尊严。
——对社会公众认知的影响,消弭数字鸿沟,培养科技向善的社会共识。首先,会降低科技距离感,普及AI认知。这样具体、可感知、充满温情的产品,让AI技术变得可知、可感、可用。这种生动的科普教材,会极大促进科技在社会层面的普及和理解。其次,有利于培养“科技向善”的文化,有助于扭转“科技冰冷论”“AI威胁论”等负面情绪,构建一种积极、健康、向善的科技文化,鼓励更多人用技术手段解决社会问题。
二
在“AI+”视域下的科普,“AI+”绝非一个简单的“提效工具”,而是一场正在发生的科普范式创新变革。它会重新定义科普内容的创作、传播和体验方式。
重构科普生态链。AI正在打破“科研—科普”的线性模式,推动科普融入科研生产的全过程,甚至有望实现“研普同步”,让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真正“比翼齐飞”。激发科学探索本能。AI技术,特别是游戏和互动设计,会将学习者从被动的听众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这种在好奇心中学习的能力正是科学精神的本质。
应对伴生的挑战。这场变革也伴随着挑战,AI幻觉、信息茧房和娱乐化,正是这场变革中需要警惕的“暗面”。
AI幻觉,它直接威胁科普的“科学性”。科普的基石是准确性。AI可能“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生成看似合理但完全错误的内容。例如,它可能会杜撰一个不存在的科学实验或歪曲一个关键数据。对于缺乏专业背景的公众而言,这种错误极具迷惑性,会直接污染知识源头,导致谬种流传。应对之道是“技术+人”的严格防范,要建立严格的审核机制,让领域专家为AI生成的内容把关,并在产品设计上明确标注“AI生成,请审慎核实”。这就要求科普工作者从“创作者”部分转变为“审核官”和“引导者”。
信息茧房,它是对“普及性”的背离。科普的目标是拓宽视野,而算法推荐天生倾向于收窄视野。AI会根据用户偏好推送内容,一个对天文感兴趣的人可能永远看不到生物学的精彩。这违背了科普“激发广泛科学兴趣”的初衷,甚至可能加剧认知偏见,让人固守于自己熟悉的领域,无法形成跨学科的通识能力。应对之道是加强产品设计的价值观引导,可以在推荐系统中主动引入“跨领域探索”模块,比如“猜你想探索的新领域”或“科学盲盒”,主动为用户打破茧房。平台有责任设计机制,鼓励“破圈”而非一味迎合。
娱乐化,对“科学精神”会造成深层侵蚀,这是最深的忧虑。前两者是“可防可控”的技术性问题,而娱乐化则可能动摇科普的根基。为吸引流量和注意力,AI可以轻松生成极度炫酷、充满噱头的内容。这可能导致三个结果:一是追求表象,忽视内核。如让观众只记住了黑洞的酷炫特效,却完全不关心其背后的时空理论,科普变成了“科学魔术秀”。二是消解深度思考。快节奏、强刺激的短视频格式,让人们习惯于被动接收碎片化信息,丧失了对复杂逻辑链条的耐心和追寻能力。而批判性思维、逻辑推理和面对不确定性的能力,正是科学精神的核心。三是混淆科学与科幻的界限。AI生成的逼真影像,可能让公众难以区分经过严谨验证的科学事实和天马行空的科学幻想。因为如果科普只剩下“有趣”的壳,却丢失了“求真、务实、质疑、探索”的魂,那我们就不是在培养未来的科学家和理性公民,而是在喂养一群“科学娱乐”的巨婴。这背离了科普的终极使命——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和理性思维水平。
面对隐忧,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而应当思考如何构建一个负责任的AI科普生态——
人是最终的“守门员”,必须强调科普工作者和科学家的深度参与。AI是强大的助手,但科学判断和价值观引领必须掌握在人的手中。培养公众的AI素养,科普内容本身就要教育公众,如何批判性地看待AI生成内容,学会交叉验证信息源,明白“AI说的不一定全对”。价值先行,技术赋能,在开发AI科普产品时,首先明确我们希望传递的科学精神和价值是什么,然后用技术去实现它,而不是让技术特性反过来定义科普的形态。
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我们如何用人类的智慧和价值观,去驾驭这项强大的技术。科学精神的传承和发扬是这场变革中最需要守护的底线。
三
当AI能够以惊人的效率和一致性完成内容产出时,“人”的价值非但没有消失,反而在新的维度上愈发清晰和珍贵。
AI可以成为卓越的“科普助理”,但永远无法取代真正的“科普工作者”。因为科普的终极目标,不仅仅是信息的准确传递,更是科学精神、思维方式与人文温度的点燃与共鸣。人类在科普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四大核心价值。
一是灵魂与温度:从“信息”到“启发”的升华。AI生成的是“文本”,而人创作的是“作品”。AI可以模仿句式,但无法注入真正的情感、好奇心和创造力。一位优秀的科普工作者,会将个人对科学之美的惊叹、对探索历程的敬畏、对自然奥秘的痴迷,融入字里行间。这种基于真实体验的热情,是打动人心、点燃兴趣的火种。
二是智慧的导航仪:在复杂与争议中提供判断。AI整合“已知”,而人处理“未知”与“争议”。科学的前沿往往充满不确定性、争论和范式转移。AI基于已有数据,很难对正在演进的科学辩论进行公允、清晰的梳理。而人的价值在于,当面对像“人工智能伦理”“基因编辑的边界”“气候变化的应对策略”等复杂议题时,需要的不是简单的事实罗列,而是批判性思维、价值权衡和伦理判断。科普工作者可以引导公众理解不同学派的观点,分析证据的强弱,思考科技背后的社会影响——这是AI目前完全不具备的能力。
三是动态的互动与共情:基于场景的“活”的交流。AI回答“问题”,而人理解“问题背后的人”。一个优秀的科普工作者能通过听众的一个眼神、一个皱眉,敏锐地察觉到他/她的困惑所在,并即时调整讲解方式,用一个生动的比喻、一个身边的故事来化解难点。这种即时的、共情的、动态的互动能力,是基于人对人类心理和认知规律的深刻理解。AI无法复制这种在真实场景中“望闻问切”式的沟通艺术。
四是科学精神的化身:以身载道的“信任基石”。科普工作者本身就是科学精神的“肉身载体”。他们通过自己的言行,向公众展示什么是“实事求是”、什么是“严谨求证”、什么是“敢于承认错误”。这种人格魅力带来的信任感,是匿名AI无法比拟的。当一位深受尊敬的科学家站出来辟谣,其影响力远大于一条标注为“AI生成”的精准信息。因为公众相信的,不仅是信息本身,更是信息背后那个负责任、有操守的“人”。
未来,科普工作者不会被淘汰,但角色会发生深刻演变。从“内容生产者”变为“价值策展人”。利用AI高效生成大量初稿,但人的核心工作是甄别、筛选、整合、提升,为其注入灵魂、视角和深度。从“知识灌输者”变为“思维导航师”。不再满足于告诉公众“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和“怎么办”,培养科学思维方式,成为“科学精神的守护者与传播者”。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成为公众可信赖的权威节点。它是一个人机协作的愿景,而不是一场零和游戏。科普的未来,属于善于驾驭AI的、有思想、有温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