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全国首个司法行政综合垂直大模型“鲲鹏矩阵”在广东湛江正式发布。这一创新成果不仅是湛江打造“AI渗透之城”战略在政府端落地的首个标杆应用,更标志着湛江司法行政系统在响应国务院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部署、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的重要指示精神上取得关键突破,推动司法行政工作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智能驱动”的效能跃升。
“鲲鹏矩阵”发布会现场
聚焦业务痛点,实现从“可用”到“好用”的跨越
“鲲鹏矩阵”由湛江市司法局打造,构建起从底层算力支撑、数据资源整合到大模型能力建设、上层智能应用集成的全链条智能化工作体系。与单纯技术引进不同,该模型坚持“业务+技术”深度融合,例如在律师管理场景中,能够自动解析申请材料,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合规性分析,将工作效率提升50%以上。目前,已研发应用80余个智能体,覆盖法律援助、立法普法、依法治市等核心场景,其中“鲲鹏智答”智能服务平台为群众提供7×24小时智能法律咨询,累计服务超过2.6万人次。
“在推进智能化转型落地的过程中,一直坚持三个原则和方向:一是坚持强化顶层设计,以业务+技术双轮驱动;二是坚持应用为导向,聚焦‘基层痛点’深化场景化自主研发;三是坚持自主创新,形成‘迭代升级’的自主研发模式。当前,‘鲲鹏矩阵’已经实现从‘功能可用’到‘智能好用’的跨越。”湛江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罗东玲在发布会上指出。
今年2月,湛江市司法局成立“司法行政模板探索课题组”,由局党组书记、局长担任课题组组长,集结60名业务骨干,系统梳理行政复议、社区矫正、智能法律咨询、人民调解等司法行政业务流程,精准定位业务痛点、难点、堵点,最终形成18个覆盖全业务链的场景模块,从具体业务切入开展AI落地探索。其中,行政复议功能模块已在市、县两级全面应用,“鲲鹏矩阵”3.0版本能在2分钟内生成合法性审查意见,案件焦点识别准确率高达99%,证据识别采信准确率超过95%,法律文书撰写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85%,且生成文书法律逻辑严密、适用法律准确;智能调解辅助模块中,基于“鲲鹏矩阵”3.0开发的“调解方案与协议书生成工具”,将原本平均需要2-3小时的方案撰写时间压缩至10分钟以内,且严格依据现行法律和优质案例,准确度超过85%,有效满足“现场办、马上办”需求;在专业性极强的戒毒管理领域,湛江市司法局通过部署智能化数据平台和高科技分析工具,实现人物精准画像、风险预警和动态跟踪,为司法干警提供实时决策支持,既提升人员管控精细化水平,又有效缩短信息流转时间,推动管理方式由“人力密集”向“科技赋能”智慧转型。
筑牢安全基石,打造自主可控的智能体系
针对司法行政数据敏感性强、基层算力不足的痛点,湛江市司法局在推进AI落地过程中,始终坚持“自主可控”原则。系统部署国产化算力设施,并联合科技企业定制研发高性价比、便携式的“算力盒子”,构建“数据安全立方体”机制——私有知识库本地化部署,公开数据使用政数局算力,既保障私有数据不出域,又充分利用政数局大模型算力资源。2025年5月31日,“鲲鹏矩阵”成功实现国产化部署,在国产服务器和操作系统上稳定运行,有效解决基层“难部署,无算力”的现实困难,成为基层智能化转型的“动力引擎”。
同时,湛江市司法局系统梳理三级司法行政机构业务数据,对接政务平台、裁判文书网等外部数据源,目前已积累超100万条高质量业务数据,其中80%为结构化数据,为模型提供海量、精准的“知识燃料”。在模型迭代方面,“鲲鹏矩阵”在半年内完成从1.0到3.0版本的三次重大升级,不仅响应速度更快、准确率更高,更重要的是更加贴近一线业务需求。
作为湛江“AI渗透之城”建设的标杆,“鲲鹏矩阵”的实践模式已引发广泛关注。2025年以来,全国妇联、四川省司法厅等20余家单位先后赴湛江调研。在国家“人工智能+”行动推进背景下,湛江的探索为全国基层司法行政系统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证明在地市级层面实现人工智能与法治建设深度融合能切实提升治理效能、服务群众需求。
下一步,湛江市司法局将“持续优化模型能力,拓展应用场景,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向基层延伸、向公法服务深化,加快促成便捷安全算力基础设施落地见效。‘鲲鹏矩阵’司法智能体将为老百姓提供更公正、更智能、更高效、更便捷的司法行政服务,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湛江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城市、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新的更大力量”,同时为全国司法行政智能化发展贡献更多“湛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