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登月计划遇阻,局长为何频频拿中国说事?
美国宇航局(NASA)近日宣布,计划在2026年2月启动阿耳忒弥斯2号载人绕月任务。这项为期10天的太空之旅将搭载4名宇航员飞抵月球轨道,并在距离月球表面最近处停留3小时,这将是自1972年阿波罗计划后,人类再次近距离接触月球。NASA代理局长肖恩·达菲透露,若任务顺利,2027年年中还将实施阿耳忒弥斯3号载人登月计划。更引人注目的是,NASA已从8000多名候选人中筛选出10名预备宇航员,他们不仅将参与登月任务,更可能成为未来火星探索的先锋队。
然而,这一系列雄心勃勃的计划正面临严峻挑战。据美国媒体报道,NASA在2026财年的预算遭遇断崖式下跌,仅获批188亿美元,较2025财年锐减25%,创下该机构史上最大降幅。这一开源节流政策导致近半数科学项目被迫叫停,多个已发射的探测器和建成天文台面临废弃。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体预算紧缩的情况下,唯有载人登月和火星探索两个项目获得了额外资金支持。
这一反常现象背后暗藏玄机。分析人士指出,中国宣布将在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的计划,显然触动了美国政府的神经。达菲局长多次公开强调中美之间的太空竞赛,他在9月初的发言中直言:如果让中国抢先登月,就等于将月球拱手相让。更耐人寻味的是,在中国公布福建舰航母舰载机弹射视频后,达菲在宇航员选拔发布会上再次放话:要是中国打败NASA,那我可真活见鬼了。
达菲的频繁表态引发外界质疑。有专家分析,这暴露出NASA对登月计划缺乏足够信心。局长在内部讲话中强调安全不应成为阻碍创新的言论,暗示现有技术方案存在风险。与阿波罗计划直接登月不同,阿尔忒弥斯采用分段运输方案:需分别发射载人飞船和月球着陆器,在绕月轨道完成对接。这种设计虽降低运载成本,却大幅增加了对接风险,一旦失败可能导致任务全盘皆输。
更令美方焦虑的是,中国航天近期取得突破性进展。实践系列卫星成功完成在轨加油和大规模轨道机动,这些技术正是载人登月所需的关键能力。面对经费短缺和技术瓶颈的双重压力,NASA似乎正被迫采取更激进的方案。达菲频繁炒作太空竞赛,很可能是为了争取内部支持,推动高风险技术方案的通过。在政治压力与技术挑战的夹缝中,美国重返月球的计划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