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小米有误解,总觉得‘小米就是个组装厂’,‘除了便宜没啥技术’,‘靠营销走不远’’。说实话,这些话听着挺让人难受的。”
在最近的一次公开演讲中,小米创始人雷军首次坦承了面对这些质疑时的心路历程。
谁也想不到,说这番话的雷军,在五年前曾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那时小米刚进入世界500强,年收入突破两千亿,本该庆祝的时刻,雷军却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在我们这个行业,前面有苹果、三星、华为这样的巨头,感觉就像几座大山摆在面前,想要超越真的很难。更让人心累的是,网络上各种各样的批评声音层出不穷。”
经过大半年的深入讨论和思考,小米团队最终做出了选择:不走捷径,坚持投入基础技术研究,从一家互联网公司转型成为“硬核科技企业”。
2020年初,小米迎来了第二个十年的开端。在这个关键时间点,公司内部展开了长达数月的战略讨论。
雷军心里清楚,如果没有自己的技术,光靠性价比是走不远的。
在一次内部会议上,他打了个比方:“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就像盖在沙滩上的房子,看着漂亮,一阵大风就可能倒塌。”
这个认识促使小米做出了重大战略调整。公司把 “技术立身” 确定为核心原则,并宣布将在未来五年投入千亿资金用于技术研发。
这场转型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研发经费从2020年的不到百亿,增长到去年的241亿元,今年预计将达到300亿。研发团队规模也翻了一番,从原来的一万人扩大到超过两万人。
“做芯片是小米必须要走的路。看看全球那些顶尖的科技公司,几乎都在芯片领域有所建树。我跟团队说,如果不尝试,我们肯定失败;但如果试了,说不定就能成功。”雷军在分享芯片研发历程时这样说道。
小米的芯片之路走得并不平坦。2014年,小米成立了松果电子,开始涉足芯片设计。
三年后,首款芯片“澎湃S1”问世,搭载这款芯片的小米5c卖出了60多万台。
表面看是个不错的开局,但实际上却暗藏危机。
2018年,小米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暂停手机主芯片的研发,团队规模大幅缩减,只保留了核心力量。
这次尝试让团队学到了重要的一课。雷军后来总结说,问题主要出在两个方面:
一是起步方向没选对,做中低端芯片很难有竞争力,必须瞄准高端市场。
二是芯片团队和手机团队之间协作不够顺畅。
2021年,小米决定重新启动芯片项目。“之前失败的经历还在大家心里留着阴影。我们跟每个合作伙伴都要反复沟通,费了很大功夫才重新组建起团队。”雷军回忆道。
转机出现在2023年,一家同行企业突然宣布解散芯片团队,在行业内引起了震动。
这个消息也让小米芯片团队感到不安。为了稳定军心,雷军立即召集了全体会议。
后来有团队成员透露,当时看到会议通知,还以为是项目要取消了,大家都挺紧张。
今年五月,小米终于交出了新的成绩单:玄戒O1和玄戒T1两款自研芯片。
其中O1芯片用在了小米15 S pro和小米Pad 7 Ultra上,T1芯片则搭载在新款智能手表里。
雷军坦言,自主研发手机主芯片至少需要十年时间和五百亿投入。现在只是迈出了第一步,离成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小米会坚持走下去。
芯片研发稳步推进的同时,小米又在2021年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进军智能汽车领域。
2022年夏天是YU7车型研发的关键时期。这款被内部视为“秘密武器”的车型承载着厚望。
在车型定位上,团队内部有过激烈讨论,最终决定不做跟随者,要开发具有自己特色的运动型SUV。
“当时市场上已经有很多大空间SUV,如果再做类似的产品,很难脱颖而出。”一位参与决策的高管这样解释。
为了掌握先进技术,小米团队买了三辆特斯拉Model Y进行拆解研究。
“我们一个零件一个零件地分析,学习人家的设计理念和工艺。”一位工程师透露。
这些努力逐渐见到了成效。小米SU7 Ultra测试车在纽北赛道取得了亮眼成绩,进入了该赛道圈速总榜全球前三,同时刷新了电动量产车的纪录。
这个成绩让国际汽车界开始重新审视中国造车企业的实力。
除了芯片和汽车,小米在其他技术领域也在不断突破。
最近,小米发布了两项屏幕新技术,“超级像素”和M10发光材料。
这项突破让屏幕清晰度可以媲美传统2K屏,同时能耗降低了四分之一以上。
这项技术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突破了现有OLED技术的限制,让每个像素点都具备完整的RGB三原色,显示效果更加细腻逼真。
小米总裁卢伟冰在演示这项技术时解释说:“传统的OLED屏幕需要借助相邻像素来显示完整色彩,而新技术让每个像素都能独立显示所有颜色,这是一个重要进步。”
在电池技术方面,小米推出的金沙江电池实现了新的突破。
这款电池的硅含量提高到了16%,能量密度达到894Wh/L,在低温环境下的续航表现尤其出色。
面对外界的种种质疑,小米选择用产品说话。
关于小米17系列外观设计的讨论,小米产品经理表示,之所以跳过16直接命名17,是因为这一代产品代表了小米走向高端化的重要转折,在技术层面实现了跨越式进步。
在近期的采访中,雷军也谈到了小米汽车面临的舆论环境。“小米汽车发布后,可能是网络上被攻击最多的汽车品牌之一。”
对此,他明确表态:“我们非常支持相关部门整治网络水军的行动。汽车产业需要一个健康、公平的发展环境。”
回顾五年前,雷军在内部信中写道:“缺乏核心技术的性价比,终究是靠不住的。”这句话成为了小米转型的起点。
从芯片到智能汽车,从屏幕技术到电池创新,小米用五年时间向外界证明,自己不再是从前那个只懂组装的企业。
雷军常说,小米擅长的是长跑,时间越久,优势越明显。
科技行业的故事永远在续写,小米的新篇章,才刚刚开始。
参考资料
1.2025年雷军年度演讲内容实录
2.2020-2024年小米集团年度财报
3.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公告
4.小米产品发布会技术说明
(老A)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