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报道,近日,国际学术期刊《微化学杂志》刊发了题为《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钢渣脱硫及盐碱地综合治理研究》的论文。该论文提出“固废利用—废气治理—副产物改造荒漠地”的生态修复模型,为我国钢渣资源化利用与生态治理探索出一条新路径。目前,这一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已在内蒙古包钢庆华脱硫项目以及盐碱地综合治理系统性工程中进行试点应用。
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是耕地保护和改良的重要方面。近年来,中国统筹保护与开发,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推动盐碱地治理成效显著。闲置矿区、盐碱地、沙地、荒漠、戈壁……这些非传统耕地资源正在引起一些农业企业和研究人员的注意,并尝试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变废为宝。此次发表于《微化学杂志》的科研论文,以内蒙古包钢庆华脱硫项目为案例,阐述了该工程的工艺流程、实施方案、治理效果及风险评估,并对该综合工程所产生的经济与环境效益进行定量评价。从2015年起,文章第一作者史汉祥带领科研团队通过技术创新,将脱硫后吸收二氧化硫所形成的废钢渣与粉煤灰,研制成一种土壤改良剂,并用于改造沙漠和盐碱地。这一创新模式在节能减排、环境修复的同时,有望新增可利用的土地资源。
确保粮食安全是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国家的必然选择,而耕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要素之一。当前,以黑色钢渣、电力粉煤灰、有色金属渣为代表的工业固体废物,已成为影响全球生态环境的严峻挑战。通过一定形式的技术改造和设施建设,让原本无法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具备耕种条件,有助于突破传统耕地稀缺的自然限制,为粮食安全拓展空间。
为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积极构筑“产业—学科—研发—资本”的创新生态环境,依托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孵化平台、科创平台,实施分阶段概念验证机制,降低预期风险,提升创新技术可行性,凸显产业成果价值,吸引市场投资,调动绿色农业企业的科技创新积极性。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期待更多新技术能够不断涌现并持续迭代,让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步子,越走越坚实,越走越宽广。
翦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