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柯伊伯带边缘的无人探测站,第 47 次光谱扫描突然捕捉到异常脉冲信号。这些频率在 2.3 至 2.7 赫兹间波动的波形,既不符合已知小行星的引力扰动特征,也与星际尘埃的散射信号存在本质差异 —— 更诡异的是,信号会随着我们投放的能源晶体能量输出强度同步变化。这一现象,成了我们后续研究的导火索。
这让我立刻想起 2017 年的 “奥陌陌之谜”。那颗闯入太阳系的雪茄状天体,既没有彗发也没有磁场,却展现出非引力加速现象。当时哈佛团队提出 “外星光帆” 假说,而 MIT 则坚持是彗星冰蒸发导致的推力,双方争论至今没有定论。我们此次遇到的信号,会不会是另一个无法用现有理论解释的存在?
梳理近十年的文献更让人困惑。2018 年,欧洲南方天文台曾在猎户座星云检测到类似的能量响应信号,认为是星际介质的特殊电离现象;但 2022 年,中国天眼团队在同一片区域观测,却得出这是未知天体发出的 “人为信号” 的结论。矛盾的核心在于信号的规律性 —— 前者认为这种周期性是自然形成的,后者则坚持只有智慧活动能产生如此精准的波动。现在看来,或许双方都只看到了真相的一角。
传统的被动观测法在这里完全失效。连续 11 天对准信号源监测,数据要么模糊不清,要么出现无规律跳变。就像用老旧收音机听加密电台,只能捕捉到零星杂音。面对这个困境,我们不得不另辟蹊径,决定主动 “打招呼”—— 投放能源晶体作为能量诱饵。
这些晶体是团队用两年时间研发的,核心成分参考了理论中的 “超晶” 结构,用类金刚石板包裹着能缓慢释放能量的特殊物质。调试投放装置时,我们发现能量输出端口存在 0.03 毫米的偏移,这会导致晶体在太空中提前崩解。团队连续熬了 4 个通宵,测试了 7 种校准方案,直到第 15 次尝试才终于解决问题。
实验设计的关键在于 “双重对照”。我们同时投放了 3 组晶体:A 组维持稳定能量输出,B 组间歇性释放能量,C 组则是不具能量的惰性晶体作为空白对照。本想通过这种方式排除宇宙环境的干扰,却没想到意外就此发生。
投放后的第 48 小时,监测仪突然传来刺耳的警报 ——A 组晶体的能量输出曲线断崖式下跌,从稳定的 1200 太焦 / 秒骤降到接近零,而 B 组的能量波动变得异常剧烈。更奇怪的是,空白对照的 C 组晶体周围,出现了从未记录过的未知粒子信号。难道是晶体本身的结构缺陷导致的失效?我们反复检查数据,甚至怀疑是宇宙射线干扰了仪器。
第 72 小时,更惊人的画面出现在远程摄像机里。镜头中,几个黑色的模糊身影围绕着 A 组晶体活动,它们大约半米长,外形像扭曲的凝胶体。当其中两个身影碰撞在一起时,竟然瞬间融合成了一个更大的个体 —— 就像两滴水银相遇后合为一体。我们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实验室里只剩下仪器的蜂鸣声😲。
第一阶段的观测证实了这些生物是被能源晶体吸引而来,但它们拼接身体的行为却无法解释。是为了获取更多能量?还是某种交流方式?我们调整了 B 组晶体的释放频率,没想到这些生物立刻做出了反应 —— 三个个体迅速拼接成一个整体,朝着能量源快速移动。这说明它们的拼接行为与能量信号直接相关,但背后的机制仍是谜团。
我们将这些 “神秘访客” 列为研究核心,把监测仪比作 “眼睛”,把数据分析软件当作 “解码器”,试图解读它们的行为逻辑。通过高分辨率成像发现,它们的身体由无数微小的单元构成,拼接时这些单元会像拼图一样精准咬合,不存在任何缝隙。这种结构类似于地球上的黏菌,但复杂程度远超想象。
更令人意外的是,当 A 组晶体彻底耗尽能量后,那个由多个个体拼接而成的生物并没有离开,反而开始拆解身体 —— 先是分成两个,接着又分成四个,最终回到了最初的形态。这与我们的预期完全相反:如果它们是为了掠夺能量,为何不转向仍有能量的 B 组晶体?是实验哪里出了问题,还是我们对它们的行为存在根本性误解?
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生物拼接时,体内的能量传导效率会提升 3 倍以上,就像把分散的电池串联起来获得更强的电力。但它们似乎不会无限制拼接,最多只能由 6 个个体组成一个整体,超过这个数量就会自动拆分。这背后是否存在某种物理限制?它们的身体单元之间又是如何实现能量同步的?
目前我们只证实了这些生物对特定频率的能量信号有响应,且能通过拼接身体提升能量利用效率,但它们的起源、生理结构以及是否具有智慧,都还是未解之谜。有团队成员推测它们来自某颗 “氢海行星”,依靠吸收宇宙中的能量粒子生存;也有人认为它们可能是某种外星文明制造的 “能量收集器”。
此次研究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新科学领域的大门,门后隐藏着更多未知的奥秘。下一步,我们计划改进晶体的能量释放模式,测试这些生物对不同能量类型的反应,或许能找到解读它们行为的关键钥匙。宇宙中是否还有更多类似的未知生物?它们的存在会不会改写我们对生命形态的认知?这些问题,还需要更多的观测和研究来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