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浪潮中,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仑镇锚定发展航向,深度挖掘“沪滇协作”政策优势与“罗梭江党建”组织动能,创新构建“庭院经济+数字赋能”融合模式,通过在城子村全方位植入“扫码自助”应用场景,将农户房前屋后闲置的热带水果及庭院种养资源转化为可即时选购的“乡土货架”、消费单元,让传统庭院摇身一变成为村民“家门口”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码”上采摘农产品
庭院果园变“智慧云控”
为有效破解城子庭院果园“卖果难”困境,勐仑镇政府、城子村委会携援滇干部组建“智囊团”,创新推动“二维码+自助采摘”试点项目,推动传统庭院果园升级为“智慧云控”的增收阵地。同时,联动金融、市场监管等多部门推出“一站式”数字赋码上门服务,一方面协助农户在各大主流支付平台完成收款二维码注册申领,打通线上支付通道;另一方面结合市场行情,指导农户根据水果品种、品质进行科学定价,并为每棵果树量身定制价格公示与收款专属二维码牌,详细标注水果名称、单价、采摘注意事项等信息,实现“一树一码、一码通览”。游客只需进入庭院完成扫码支付即可自行采摘,沉浸式享受田园采摘乐趣。“扫码采摘”模式的推行,让庭院果树上的二维码成了连接乡村与市场的“数字桥梁”,上“码”以来吸引游客数量同比增长60%,农户水果销售收入平均提升40%,单棵果树每年仅凭扫码采摘就能带来600余元收入。
“码”上科普大自然
方寸庭院变“生态课堂”
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融入庭院经济,创新推出民族文化与生物多样性科普艺术体验研学线路,让方寸庭院升级为集生态教育与文化传播于一体的“生态课堂”。依托罗梭江党建平台,联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专家,对城子村研学线路上的庭院植物资源进行系统摸排,共记录乡土植物76种,并为每种植物量身打造“电子身份证”挂牌,牌上不仅标注植物的拉丁学名、生态习性、保护级别、民族植物学用途等信息,更附上专属科普二维码,游客扫码便可体验“图文+音视频”多维呈现的“科普小课堂”,深入了解植物背后的生态价值与民族文化故事,实现植物资源“一网统管、一码知晓”。目前,全村共悬挂植物专属科普二维码挂牌534个,累计接待研学团百余人,让庭院生态、文化价值得到进一步释放。
“码”上入住农家院
庭院民宿变“旅居管家”
为破解传统农家民宿客源少、入住流程烦琐等问题,勐仑镇创新推出“码上入住”模式,推动庭院民宿升级为贴心高效的“旅居管家”。针对村民网络销售经验不足的现状,勐仑镇选派“智慧旅居”指导员进驻村寨,开展“一对一”、“面对面”的精准培训,手把手教会村民使用携程、美团、去哪儿网等主流在线旅游平台,熟练掌握房源上线、订单管理、在线沟通等全流程线上操作,确保村民能独立完成从平台入驻到客群维护的各项数字化运营工作。联合公安部门推广应用“扫码入住”数字技术,为每家民宿定制生成实名登记入住的专属二维码,游客只需使用支付宝或微信扫码,即可快速完成公安系统认证的实名信息登记,有效解决了人工登记慢、高峰期排队等问题,实现了“零接触”“免押金”的现代旅居便捷体验,游客满意度从70%提升至98%,庭院民宿成为深受青睐的乡村旅居好去处。
“码”上赶集常态化
庭院农人变“商户老板”
成立庭院经济发展党支部,由村党支部书记牵头,党员带头发展庭院经济、参与集市经营,形成“党员带农户、党群共发展”的良性互动。支部主动聚焦村民在技术、资金、销售等方面的难题,通过结对帮扶、资源对接等方式,为庭院经济发展扫清障碍。建立健全市场意识普及长效机制,常态化开展“家门口”赶集活动,将“罗梭江大赶摆”集市直接“搬”进城子村家家户户的院落,村民在自家门口即可支起小摊售卖农特产品,不仅让农特产品有了即时销路,更让村民在实践中逐步建立起市场思维。创新拓展“集市+电商+文旅”融合模式,引入电商平台,指导村民注册特色产品商标,商务、文旅等部门针对性开展产品包装、定价策略、客户沟通等培训,鼓励村民主动学习线上预订、自制宣传短视频等技能,根据游客反馈实时调整产品品类,不断提升服务附加值,带动销量较以往增长近一倍,不仅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有效增收,更以“沉浸式”实践推动市场意识在乡村扎根,完成从“分散经营”到“产业互联”整村转型,全村年均接待游客超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200万元,2024年集体经济收入超10万元。
来源:云南网
上一篇:南京将迎“极大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