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进马鞍山雨山经开区图灵小镇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宽敞明亮的机房、高大的黑色机柜、高速运转的服务器,还有闪烁不停的指示灯,让数字经济的概念在此具象化。
“公司总部在杭州,我们落户于此,主要看重这里的区位优势和产业环境。”运营小镇的马鞍山图灵数据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石磊介绍,这一项目是新华三集团与当地合作共建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先行区,去年8月落户。项目将打造“AIGC算力服务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场景应用中心及AI产业孵化中心”,为马鞍山及长三角地区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提供高性价比算力服务。“我们已完成200P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未来算力规模将达到1000P。”石磊说。
图灵小镇是马鞍山借势长三角推进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创新,激活未来产业的精准“落子”之一。目前,依托人工智能视觉大模型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该市已集聚人工智能产业链企业150余家,纳入省“双招双引”平台的人工智能落地项目数69个,投资额达237.8亿元。
马鞍山地理位置处于长三角区域几何中心,区位优势得天独厚。相较而言,马鞍山在产业能级、科技成果转化、产业跨区域转移利益共享等方面仍存在不足。短板如何补?马鞍山充分利用地缘条件,等高对接沪苏浙等先发地区,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围绕上海、南京等市主导产业定位,绘制产业链招商图谱,编写宁马产业合作发展研究报告,针对先进结构材料、节能环保、汽车零部件等行业开展精准招商,重构本市产业布局,建设‘1+3+N’产业集群。”马鞍山市发展改革委区域合作办公室主任董向阳介绍,该市通过“合资共建”“产业导入”“委托运营”等模式,探索产业链跨区域布局和产业集群跨界共建。目前,全市招引项目中六成左右来自沪苏浙。
该市与宝武智维、宝武重工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围绕装备制造及智慧服务打造央地合作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与中钢集团合作共建磁性材料产业园;与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旗下欧冶链金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共同签署框架协议,欧冶链金智慧平台和点站场运营平台“双首单”落地实施。
据介绍,以省际毗邻区及园区共建为载体,马鞍山市推进博望—江宁、和县—浦口、当涂—高淳等毗邻片区融合发展,实现省级以上开发区与沪苏浙重点园区合作共建全覆盖。江宁博望新型功能区获批筹建省级经济开发区,累计引进项目155个、总投资797亿元。与上海临港集团共同打造沪皖产业联动集聚区,已入驻孵化企业105家;马鞍山青浦工业园累计引进产业项目15个;慈湖高新区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马鞍山双创基地累计注册企业255家。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我们定期举办面向长三角地区的科技要素对接活动,鼓励企业在上海、南京等地设立研发机构,引进高层次人才,形成‘研发在外部、转化在本地’的协同创新体系。”马鞍山市科技局区域创新与基地建设科科长杨思亮介绍。
马鞍山是全省首个长三角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试点城市。近年来,该市打通创新资源跨区域共享通道,与长三角高校院所推进产学研合作项目700多个,在长三角地区累计设立11家“研发飞地”、75个“双招双引”和人才工作站。南京农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和县分中心、南京大学软件新技术与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等陆续揭牌,为马鞍山产业创新注入了新动能。
据介绍,未来该市还将以融入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为抓手,链接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创新资源、产业资源、金融资源和人才资源,打造创新人才集聚区、成果转化引领区、科创企业培育区、产业发展示范区。以宁博创智谷、浦和产业合作示范区、巢含合作产业园等平台为支撑,建设长三角毗邻地区合作示范带。同时,依托省级以上开发区,深化与沪苏浙地区合作,共建一批合作园区、科创飞地、中试基地、概念验证中心和康养基地。(记者 贾克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