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投资报记者 梅婧
如何让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这道考题,或许有了新答案。
10月15日,“万千气象看四川”四季度采访团走进科技之城,在绵阳科技城光子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光研院”)里,金融投资报记者见证了一个极具启示意义的解码样本:一条以市场为牵引、让尖端技术实现自我“造血”的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正在此成熟运转,展现出蓬勃的生机。
科研人员正在研究电子元件。 摄影 黄凌屹
“二次开发”吸引资本参与合作
这个由绵阳市游仙区政府与国家级科研院所共建的“年轻派”科研中心,并未止步于国家大科学工程建设,而是探索了一条将大科学工程衍生出的尖端技术演变为市场化产品的商业化之路。
金融投资报记者获悉,传统的科技成果转化常面临“实验室技术不符合市场需求”的困境。但光研院另辟蹊径,凭借其“二次开发”的核心模式,得以适应不同场景的需求。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一个研究所里的技术拿出来,那样别人会找不到使用场景,也无法将价值放大。”光研院院长范勇恒具体解释道,技术源于国家级大科学工程,本身具有极高的技术壁垒和前瞻性。在商业化途径上,研究院并非将实验室技术直接面向市场,而是根据市场上不同行业的具体需求,对核心技术进行二次开发与适配,使其能适用于新的应用场景。
用通俗的话解释,就相当于光研院掌握了制造“面粉”的核心技术,但市场需要的却是“蛋糕”或“面条”,为此,光研院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把“面粉”加工成各式各样的“主食”。
在金融投资报记者看来,光研院的定位并非单纯的科研机构,更像是一个创新赋能平台。其从国家大科学工程中汲取顶尖技术,再主动对接市场,针对医疗、工业检测等不同领域的“卡脖子”难题和需求,进行技术的二次开发与产品化,使其能精准适配多元的应用场景。
值得注意的是,光研院的商业化之路,有一条清晰的检验标准:能否吸引社会资本共同成立新公司。在这类合作中,研究院以知识产权作价入股,不投入现金,由市场资本拿出真金白银参与合资。
“有人愿意跟我们合资成立新公司,就说明在市场上有人觉得你这个事靠谱了。”范勇恒坦言。
在他看来,这种模式被视作成果转化是否成功的“试金石”,能有效地将技术优势与市场活力结合在一起,既保证了技术的先进性,又确保了商业模式的可行性。
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商业化落地
那么,这种商业模式是否已经开花结果?
对此,范勇恒透露:“一个专注于超低温温度传感器的项目已经走向市场,另有辐射剂量计项目公司正在筹备中,计划于今年年底前完成设立。同时,还有多个高技术项目在平台上持续孵化。”
金融投资报记者了解到,每个新公司初期都高度聚焦于一个核心产品。研究院则持续从大科学工程中挖掘新技术,进行项目孵化和储备,形成“成熟一个,成立一个”的良性循环。
以超低温温度传感器为例,其主要是为解决大科学装置中的极端测温需求而诞生的。据范勇恒介绍,研究院在成功实现该技术的国产化并打破国外公司的长期垄断后,其单价从超过1万元降至约5000元,降幅高达50%。
如今,它不仅能用于前沿的能源研究,更已广泛应用于核磁共振医疗装备、氦资源液化等国民经济领域,自去年实现量产和销售后,销售额接近200万元。“随着前沿能源领域的发展,市场空间将持续扩大。”另一位行业人士补充道。
此外,还处于孵化中的辐射剂量计,则源于核辐射探测技术。记者获悉,光研院计划于今年年底前成立相关公司,当前这个项目的满负荷生产年产值可达2000万元至3000万元,随着未来核能及相关产业的发展,预计年产值将突破5000万元。目前,绵阳市疾控中心已开始试用其产品。
另一款孵化中的产品——近红外光学探头系统,则在瞄准被欧美企业垄断的工业检测高端市场。可实时在线分析烟草、酿酒、化肥等生产线的产品成分,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价格远低于国外同类产品。
“这个产品的中高端市场被部分海外企业垄断,他们的售价动辄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我们的技术将有力推动相关制造业产业升级,降低企业成本,避免在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光学工程师马旺告诉记者。其还透露,这一技术在立项之际,就已有好几家企业找上门来。
“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想进行技术迭代却找不到依托。”在业内看来,光研院链接其背后的国家级科研院所资源,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技术赋能和升级支持,从而有效促进整个激光与光子产业在绵阳的健康、快速发展。
由此,一条由“技术源头到二次开发,再到资本验证,最后到公司孵化”贯通的路径已然打通。光研院正将一项项“高冷”的尖端技术,转化为一个个“火热”的市场产品,最终孵化出的,不仅是具备市场竞争力的高科技公司,更是一条从国家战略需求出发,最终落脚于市场应用的破局之路,构建起一个个从技术到产品,再到产业的可持续闭环。
上一篇:校研企对接 点燃创新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