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的显示屏上,舌象的28项参数与脉象的波动曲线清晰叠加,经过AI模型运算,"赢和方"的配伍方案精准生成。这一幕,是于俊英主任医师带领团队追逐三十载的目标具象化——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AI中医赢和方联合疗法十化"构想,如今已触手可及。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这份跨越时空的创新实践,正书写着中医药传承发展的新篇章。
中医药历经数千年积淀,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与诊疗智慧,但"望闻问切"中的主观经验与辨证施治的"模糊性",始终是其现代化进程中的挑战。上世纪90年代,人工智能尚处于起步阶段,于俊英已敏锐察觉到这一技术与中医药结合的可能性。"当时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中医的'悟'怎么能靠机器实现?"回忆起最初的构想,于俊英坦言,正是看到了传统诊疗模式中量化缺失的痛点,才坚定了探索方向。
这份前瞻性构想的核心,在于用AI的"精准性"破解中医的"模糊性",通过"十化"建设搭建起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的桥梁。团队在专利申请中详细记录了技术路径:从中医理论数字化到诊疗标准化,从方剂模型化到疗效评估客观化,每一步都围绕"融合"二字展开。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对中医核心智慧的深度解构与重构,正如技术交底书所强调的,需在保留中医辨证精髓的基础上,实现诊疗全链条的可量化、可复现。
诊断智能化的突破,成为"十化"推进的首个里程碑。传统中医舌脉辨证依赖医师经验积累,同一体征可能因主观判断差异得出不同结论。于俊英团队与技术人员联合攻关,将数千例临床舌脉样本转化为标准化数据,研发出兼具高精度传感器与深度学习能力的诊断系统。如今,通过该系统可自动识别舌色、苔质等特征参数,结合脉象的力度、频率等量化指标,形成客观辨证依据,使诊断准确率较传统模式显著提升。这种将"经验感知"转化为"数据语言"的突破,让中医诊断告别了"只可意会"的局限。
方剂模型化的落地,则让"赢和方"的智慧得以精准传承。作为团队核心诊疗方案,"赢和方"的配伍逻辑蕴含着"君臣佐使"的中医哲理,但传统传承中多依赖口传心授,难以形成标准化应用体系。借助AI算力,团队将"赢和方"的组方原则与数千例临床病案结合,构建起可复用的方剂模型。通过数据训练,模型不仅能清晰拆解方剂中各味药材的作用机制,还能根据患者个体体征自动调整配伍比例,在疑难症调理中开辟出新路径。这种创新实现了名医经验的数字化留存与高效转化。
数据筑基是"十化"建设的根本支撑。从90年代开始,于俊英团队就坚持记录每一例临床案例,涵盖患者基本信息、辨证结果、用药方案及疗效反馈等全要素。如今,这份积累已形成庞大的标准化数据库,为AI模型训练提供了坚实基础。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团队借鉴"机器+人工"的标注模式,确保数据准确率达98%以上,为模型的可靠性提供了保障。正是这样的长期积累,使得AI技术能够深度理解"赢和方"的中医理论内核,实现从"数据"到"智慧"的转化。
"十化"推进的过程,本质上是中医思维与现代科技的双向适应。于俊英团队始终坚守一个原则:技术创新不能背离中医本质。在将辨证逻辑转化为算法规则时,他们邀请多名老中医参与论证,确保每一个参数设置都符合中医理论体系;在模型优化过程中,以临床疗效为核心评判标准,避免陷入"技术至上"的误区。这种坚守,让"AI+中医"的创新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行。
基层诊疗场景的应用落地,彰显了"十化"建设的实践价值。在一些偏远地区,优质中医资源匮乏,传统诊疗模式难以满足群众需求。于俊英团队研发的智能化诊疗系统,通过简化操作流程、优化交互设计,使基层医师经过短期培训即可熟练使用。系统内置的"赢和方"模型能为基层医师提供精准的处方参考,有效降低了诊疗误差,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中医药服务。
标准化建设是"十化"体系的重要支柱。团队在专利申请中详细阐述了从药材种植到煎煮全流程的标准化方案,包括饮片炮制参数、提取工艺曲线、质量检测指标等。通过引入区块链技术,实现了药材溯源与质量监控的全程可视化,确保每一批次产品的稳定性与安全性。这种严谨的标准化思维,不仅保障了临床疗效的可重复性,也为中医药走向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
疗效评估的客观化,是"十化"建设中最具说服力的成果之一。传统中医疗效评价多依赖患者主观感受,缺乏统一标准。于俊英团队建立了包含症状评分、生理指标、生活质量评估等多维指标的疗效评价体系,通过AI系统自动采集和分析数据,生成可视化疗效报告。这种以数据说话的方式,不仅增强了临床决策的科学性,也为中医药的循证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支撑。
教育传承的数字化,拓展了"十化"建设的社会价值。团队将多年积累的临床经验、经典案例和"赢和方"配伍逻辑转化为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了面向医学生和基层医师的在线培训平台。通过交互式学习和虚拟病例演练,使学习者能够直观理解中医辨证思维和用药规律。这种创新的教育模式,打破了传统师承制的时空限制,为中医药人才培养提供了新途径。
文化传播的国际化,是"十化"建设的又一亮点。团队将"赢和方"的理论基础与临床实践整理成多语种资料,通过国际学术交流、线上公开课等形式,向世界展示中医药的独特魅力。同时,他们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中医药术语和诊疗规范的全球认同。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不仅促进了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也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
产业转化的高效化,体现了"十化"建设的经济价值。在"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下,团队与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和服务。从智能化诊疗设备到标准化中药制剂,从健康管理平台到远程医疗服务,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这种高效的转化机制,不仅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落地速度,也为中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安全监管的智能化,保障了"十化"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团队建立了不良反应监测系统,通过AI算法实时分析用药数据,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同时,他们引入大数据技术,对药材种植、生产加工、临床应用等环节进行全方位监管,确保整个体系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三十载光阴流转,当年看似"天马行空"的构想已化为实实在在的创新成果。翻阅团队的专利申请文件,从最初的概念草图到如今的技术详图,每一页都镌刻着坚持与探索;品读技术交底书里的文字,从理论框架到实施步骤,每一段都凝聚着智慧与汗水。这种跨越时空的落地感,不仅给团队带来了前行的力量,更印证了创新需要"不可估量"的前瞻思维,需要"十年磨一剑"的坚守品格。
在中医药现代化的浪潮中,于俊英团队的实践只是一个缩影。从数字技术赋能草本研究,到AI助力精准诊疗,越来越多的创新实践正在让古老的中医药焕发新的活力。这些实践共同指向一个结论:中医药的传承创新,既要坚守其核心精髓,又要勇于拥抱现代科技;既要尊重历史经验,又要敢于开拓前行。
实验室的灯光依旧明亮。那些跳动的数据、精准的模型,不仅是技术突破的见证,更是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共鸣的乐章。这份跨越三十年的创新求索,为中医药现代化之路提供了宝贵经验,也让人们看到了传统医学在新时代生生不息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