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I/ATLAS 究竟是不是外星飞船?一句话:目前所有可检验的证据都指向“天然彗星”,而非人造飞船。
1. 科学家到底发现了什么?
- 2025年7月1日,小行星地面撞击预警系统(ATLAS)捕捉到一颗新天体,被正式编号为 3I/ATLAS——字母“I”代表“星际”,这是人类确认的第三颗来自太阳系外的访客。
- 轨道计算显示,它将在2025年11月掠过近日点,与地球最近距离约2.7亿公里,不存在撞击风险。
2. “外星飞船”说法从何而来?
- 哈佛大学天体物理学家阿维·勒布(Avi Loeb)连续发表多篇预印本论文,列举9条“异常”:轨道倾角低、亮度偏高、未检测到典型彗星气体、飞行路径接近多颗行星等,推测其可能是“核能驱动的星际探测器”。
- 这些观点迅速被社交媒体放大,并伴随所谓“NASA机密文件泄露”视频流传,但核查平台证实该文件实为2020年已解体彗星C/2019 Y4的旧资料,与3I/ATLAS无关。
3. 主流学界如何回应?
- NASA小天体首席科学家汤姆·斯塔特勒:它看起来像彗星,行为也像彗星,压倒性证据表明这是自然天体。
- 欧洲南方天文台VLT、韦伯太空望远镜、哈勃的最新光谱:明确检测到彗发中的水分子、二氧化碳、CN和镍元素,均符合彗星预期。
- 轨道动力学:接近行星造成的“小加速度”可用常规非引力模型(喷气效应)解释,无需“智能变轨”假设。
4. 为何仍有人相信“飞船”?
- 统计学错觉:首批发现的星际天体数量极少,任何“巧合”都易被放大;但宇宙体积庞大,随机出现近黄道面轨道并不反常。
- 认知偏好:人类倾向为罕见现象寻找“意图”解释;勒布本人也承认,其假设尚未得到独立观测验证,属于“非凡但可验证”的猜想。
5. 结论与展望
综合目前光谱、轨道、亮度变化等数据,3I/ATLAS被公认为一颗自然形成的星际彗星。要推翻这一共识,需出现“非自然”级别的证据:例如主动无线电信号、人为材料光谱、主动变轨推力等——这些均未被发现。
换句话说:让子弹再飞一会儿,但截至目前,它只是一颗路过太阳系的“脏雪球”,而不是外星人的飞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