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推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合肥日报评论员
从专利到产品,需要多长时间?不同的城市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创新合肥必须扛起创新大旗,努力把这个周期压缩得更短、再短一点。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浪潮奔涌向前,颠覆性技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科技成果转化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谁能率先突破科技成果转化的壁垒,谁就能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合肥正处在加快高质量发展、打造“三地一区”的关键期。担纲承梁,于合肥而言,是使命,亦是责任。审视自身,合肥作为知名的科创之城,坐拥多个大科学装置,汇聚丰富的高校与科研机构资源,产业生态完善、产业链协同能力强,这些扎实的家底,让合肥有信心、也有能力率先突围,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迎来属于自己的“创新丰收季”。
让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要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机制,引导更多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打通“0到1”“1到10”“10到100”的科技成果转化通道。要加强科技创新协同联动,推动科研机构与相关创新平台相互嫁接、相互加持、相互借力,不断提升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必须同频共振、深度融合,共同营造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
科技成果转化,本质是实现从科学到技术、再从技术到经济的过程,难度不言而喻。为这条路清障赋能,“赋权”如同发令枪,能够激发科研人员的源头活力;但真正走通走实转化之路,还必须牢牢瞄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这一目标,推动各项改革举措系统集成、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持续推动创新链上的好技术,转化为产业链上的新应用,合肥的高质量发展,必将拥有源源不竭的澎湃动能!
信息来源:合肥日报
一审:周悦;二审:杨文静;三审:张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