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94371b0711ff1a26c80deb2bc20c5.jpg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
去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合肥滨湖科学城,察看安徽省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集中展示,听取当地推进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等情况介绍。
一年来,合肥市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坚持科技打头阵,下好创新先手棋,全力服务保障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速推进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建设,持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敢打头阵,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太阳之所以发光发热,是因为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如果能造一个“太阳”发电,人类有望实现能源自由。
位于合肥滨湖科学城北部的未来大科学城,集聚多个大科学装置,有着“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EAST)就是其中之一。今年初,EAST装置成功实现上亿摄氏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托卡马克装置高约束模运行新的世界纪录。
合肥滨湖科学城未来大科学城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夜景。(资料图片)本报记者 张大岗 摄
勇于创新,不断突破,“人造太阳”的新故事在“放开手脚创造”中精彩续写。
10月13日,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夸父”(CRAFT)取得重要进展——偏滤器原型部件顺利通过专家组测试与验收。这标志着中国自主设计的国际尺寸最大、热负荷最高的偏滤器原型部件研制成功。
“通过采用平板结构,部件有效将钨表面温度控制在再结晶温度以下,成功实现稳态20兆瓦每平方米的超高热负荷,相当于打造了一面‘超级盾牌’。”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许铁军说。
未来大科学城的建设是合肥加快发展滨湖科学城的缩影。一年来,合肥滨湖科学城全力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推进量子科技(合肥)产业研究院实体化运行;合肥先进光源项目主体建筑和能源中心已完成主体结构验收;深空科学城一期北地块施工图设计已初步完成,正在开展施工招标……深耕科技创新“最先一公里”,合肥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竞争力引领力持续提升,为夯实“科技强国”根基底座、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源头供给。
企业为主,加速创新创造
输入一段文字描述,AI瞬间生成4K高清视频。这是位于合肥高新区智象未来(合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拿手绝活”。
“去年总书记在考察安徽时,勉励科技工作者要拿出‘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劲头,放开手脚创新创造。现在回想起跟总书记汇报的情景,心情依然很激动。”梅涛表示,在过去一年里,团队积极加速各项科技攻关的研发速度,目前,已经自主研发了对标OpenAI Sora的全球首个商用的视频生成大模型,相关模型及产品在全球视觉生成式大模型中位居前列。
在相隔不远的安徽省东超科技有限公司展厅里,参观者仅需用手指在空中轻触,就能灵活操控悬空的“青铜器”,既能放大放小还能360度旋转。
“公司自主研发了无介质‘可交互空中成像’技术,这项技术应用了光场重构原理,利用具有负折射功能效应的新型材料(负折射平板透镜),并集成相关交互技术后,研制出空中精准复杂交互式成像系统。”东超科技联合创始人、副总经理朱永志说。
这家2016年成立的企业,如今已成长为全球虚拟现实技术领域的领军者,其技术不仅填补国内空白,更打破了国外垄断。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主力军。一年来,合肥市不断强化科技型企业主体地位,打造科创企业森林,健全全链条梯度培育机制,实施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2024年,合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首次破万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超1.3万户,居全国城市第9位。
创新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相互激荡,成为孕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总部位于合肥的国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技术驱动型的电池企业,研发投入占比多年超10%,在全球布局八大研发中心、四大验证平台。
“得益于持续的研发投入,2025年企业自主研制的金石全固态电池研发进度实现质的飞跃。硫化物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提升60%,空气稳定性显著提高,正负极材料的克容量也实现突破。国轩高科的G垣准固态电池即将进入量产拐点。”国轩高科高级副总裁王永海表示,今后,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深耕动力电池和储能领域,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共同推动电池技术的进步和产业升级。
人形机器人是典型的未来产业。合肥零次方机器人有限公司正努力托举“无人家务”梦想,加快让会做家务的机器人走进生活。“公司的核心产品轮臂人形机器人Zerith H1,既有极其灵活的双臂,可以独立完成精准抓取、搬运等高难度动作,也有聪明的‘大脑’。其内置自进化的具身智能算法,使其在多种场景中越用越聪明。”该公司副总经理马晓龙说,希望未来只需要一个机器人、一条指令,就能包揽叠衣服、递饮料、擦桌子等琐碎的家务。
科技领先一步,产业领跑一路。如今,合肥建成全球首个城市空中交通枢纽港;具身智能机器人数据采集预训练场正式启用;量子科技、商业航天、通用人工智能、新型储能、生物制造五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正酣,集聚人工智能上下游企业超1000家。
牢记嘱托,志存高远,矢志创新,交好新的答卷。
新征程上,合肥将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用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为安徽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