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说杨振宁的去世,是科学界的重大损失?
新华社报道,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杨振宁于1922年10月1日出生在安徽合肥,20世纪40年代赴美留学任教,学术生涯跨越了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贡献卓著。
比如,他与米尔斯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是20世纪物理学最为重要的成就。
这玩意儿听起来玄乎,其实就是给物理学家们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框架,用来解释自然界里那些看不见的力。
比如电磁力、强核力、弱核力是怎么运作的。
可以说,这套理论奠定了现代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基础。
像“希格斯玻色子”(上帝粒子)、“夸克”这些概念,全是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邓稼先曾赞誉这一理论“比肩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因为它引发了物理学和数学的交叉革命,甚至影响了弦理论和量子引力的研究。
后来,杨振宁又与巴克斯特共同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
简单说,这玩意就是帮科学家们搞清楚,复杂系统里粒子是怎么互相影响的。
听起来抽象,但这方程在研究材料、量子计算等领域都派上了大用场。
当然了,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他和李政道一起搞出来的“宇称不守恒”理论。
以前,大家都觉得自然界的规律左右对称,这叫“宇称守恒”。
但杨振宁和李政道通过理论推导,提出在某些情况下(比如弱相互作用),这种对称并不是绝对的。
1957年,吴健雄等人的实验证实了这一预测,震惊全球。
这一发现不仅为杨、李带来了诺贝尔奖,还彻底改变了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
除了这些,杨振宁还对凝聚态物理、统计力学等领域做出不少贡献。
比如,他研究过超导体、超流体这些奇奇怪怪的物质状态,帮着解释了为啥有些材料在极低温度下表现得那么神奇。
这么说吧,杨振宁的理论不仅推动了物理学的进步,还间接影响了我们现在的科技生活。
像量子计算、粒子加速器、甚至医疗影像技术,都多多少少沾了他的光。
也难怪,学术圈对杨振宁的评价是“继爱因斯坦、费米之后,20世纪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值得一提,杨振宁与王贻芳关于中国要不要建对撞机,曾发生激烈的争论。
中科院院士王贻芳的主张,是中国应该尽快建成对撞机。
对撞机能精确测量希格斯玻色子性质,推动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发现。
届时,可以让中国处于全球科研中心的前列,世界顶尖的物理学家们也一定会来中国发光发热,到时候中国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而杨振宁觉得,“造出来也是给外国人做嫁衣,我宁愿让这2000亿花在刀刃上。”
对撞机的建造非常烧钱,比如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为了建造粒子对撞机,花费了数百亿。
即便造好了,也很难在短期看到重大突破,几乎没有任何有价值的结果。
还不如将钱放在国防、医疗、经济民生等领域,带来的效果远比对撞机大多了。
最终,上头听从了杨振宁教授的建议,项目暂缓推进。
当然了,杨振宁的科学遗产不仅体现在理论贡献,更在于他对中国的长期奉献。
1971年中美关系解冻后,他是首批回国访问的美籍华裔科学家。
此后数十年,他频繁往返于中美之间,在中国科技大学创办少年班,推动成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现高等研究院),设立“杨振宁讲座”“杨振宁奖学金”,扶持青年学者成长。
正如他生前所说:“物理学的美,在于它永远不会停止进化;科学家的使命,在于让这种进化惠及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