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杨振宁先生于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这位跨越世纪的物理巨匠,以其开创性的科学成就、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推动中国科学发展的不懈努力,在世界科学史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历程中刻下了不朽印记。
一、科学丰碑:改写现代物理学格局的卓越贡献
诺奖成果:宇称不守恒定律(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振宁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并于1957年通过吴健雄的实验证实。这一突破颠覆了“宇称守恒”这一物理学基本假设,重塑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理解,成为粒子物理学的里程碑。
巅峰成就:杨-米尔斯理论
杨振宁与米尔斯共同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论”(即杨-米尔斯理论),为描述基本相互作用提供了数学框架。该理论成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石,引领了希格斯机制、夸克模型等后续重大发现,被公认为“现代物理学的支柱之一”。
多领域开创性工作
他在统计力学(如杨-巴克斯特方程)、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亦有奠基性贡献,其研究兼具数学美感与物理深度,影响了包括数学、材料科学在内的多个学科。
二、赤子归来:架设中外科学桥梁的爱国者
早期推动中美学术交流(1970年代起)
在中美关系尚未正常化时,杨振宁即率先访华,推动美国学界解除对华访问禁令。他协助中国科学家与国际前沿接轨,引介先进科研理念,并促成大批青年学者赴美深造。
全职回归清华,重塑中国科研生态(2003年)
杨振宁于耄耋之年放弃美国优渥待遇,全职回国任清华大学教授。他亲自筹办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为蓝本,吸引丘成桐、姚期智等顶尖学者归国工作,推动中国基础科学研究迈向世界一流。
倾力培育青年人才
他亲自授课、指导博士生,倡导“宁拙毋巧”的治学精神;捐赠个人积蓄设立基金,支持青年学者开展研究。其言传身教激励了无数中国学子投身科学事业。
三、精神遗产:科学、文化与民族的交融
打破“科学天花板”的华人先驱
杨振宁是首位获诺贝尔奖的华人科学家,向世界展现了华人在基础科学领域的顶尖能力,极大增强了民族自信心。
融通中西的智者视角
他始终以跨文化视野审视科学与社会,晚年多次发表关于科技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刻见解,强调基础研究对国家长远竞争力的重要性。
科学报国的一生诠释
从早年以理论突破彰显华人智慧,到晚年以实践推动祖国科研崛起,杨振宁以一生践行“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的信念。
结语
杨振宁先生不仅是20世纪物理学界的“建筑师”,更是21世纪中国科学事业的“播种者”。他的科学成就照亮了人类认知的边界,他的归国选择则点燃了中华民族科技自强的希望之火。正如他所言:“我虽然在美国生活多年,但根永远在中国。”这位世纪科学巨人的生命轨迹,已然成为科学精神与家国情怀交相辉映的永恒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