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2025世界聚变能源集团第2次部长级会议暨国际原子能机构第30届聚变能大会在成都举行。可控核聚变被视为人类“终极能源”,其商业化将重塑全球能源格局,并深度调整产业与国际合作版图。
当“人造太阳”的探索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前夜,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愈发清晰:中国如何通过系统性的产业布局抢占这一未来赛道?从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到地方力量的精准落地,一条贯通上下的发展路径正在逐渐显现。
国家布局:
从技术追赶到体系构建的战略纵深
要理解中国核产业的发展脉络,首先需回到国家层面的规划设计。这不仅是产业稳步前行的根本支撑,更藏着从技术跟跑到产业领先的战略考量。
核技术应用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典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位于安徽合肥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园区。图据新华社
着眼中国,依托早期技术积累以及深度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正在从全球聚变领域的跟跑者变为领跑者。当前,聚变能上升为国家战略, 上海、成都、合肥、廊坊等地成为可控核聚变发展的核心参与者,各大小关键装置形成百花齐放、同台竞技之势。
一方面深度参与ITER计划,承担起超导体、校正场线圈等关键设备的研发任务,在这一过程中积累核心技术与国际合作经验;
另一方面自主推进“中国环流三号”“东方超环(EAST)”等大科学装置建设。
“中国环流三号”装置。资料图
另外,我国形成了以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以下简称“西物院”)和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所两大科研院所为主,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及相关民营企业共同参与聚变能开发的格局。其中,两大科研院所分别位于 成都和合肥,二者又各有分工。
“根据我国的核聚变发展路线规划,将在2050年前后建成实现可以商用的核聚变发电,这个时间也和其他国家预计时间相近,但我们正在努力让这一天能够尽量早点到来。”中核集团科技带头人、电子回旋项目负责人黄梅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时表示。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我国在核技术应用领域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创新链体系,涵盖医用同位素、加速器、放射源、核仪器装备、辐照应用及特色核医疗等近40个细分领域,已形成从研发到应用的完整产业体系。
据测算,我国核技术应用产值从2015年的3000亿元,到2022年已接近70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
四川破题:
政策赋能与底蕴释放的双重发力
四川是核工业与核技术利用大省,创新成果丰富,转化应用潜力巨大。四川还集聚了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中国物理工程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布局 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电磁驱动聚变等大科学装置。尤其是今年5月,“中国环流三号”再次刷新运行纪录,标志着中国聚变挺进燃烧实验。
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图据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
四川对核产业的扶持,尤其在核技术应用领域,透着“精准破题”的智慧。2024年发布的《关于促进核医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便提出到2030年,建成全球最大的医用同位素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放射性药物和核医疗装备生产聚集地、全国最好的核医疗中心,形成世界级核医疗产业发展高地。
推动四川核医疗产业发展,本次大会上也有新动作——《进一步促进核医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发布,聚焦 精准支持、产业升级、扩大应用需求、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等出台24条政策措施,旨在进一步打破产业发展的制约瓶颈。
“精准”破题还体现在产业布局的差异化上。四川没有追求“一刀切”,而是让各地依托资源禀赋发展特色领域。比如,以乐山、成都、绵阳、泸州为重点区域,一体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聚力打造贯通医用同位素生产、放射性药物研发、核医疗装备制造、临床应用推广的全产业链,形成“一链四极”的发展格局。各地特色鲜明的发展方向,让四川核产业形成了覆盖多领域的完整生态,规模也随之持续壮大。
具体到实践成果,核技术早已走出实验室,融入民生场景。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研发的等离子体高温熔融系统,焰心温度可达到5000℃以上,可以广泛应用于危废处理领域。
“我们还将开发移动式医废处理设备,让核技术服务更多人。”在川观新闻的报道中,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应用技术所总工程师李阳芳如是说,道出了技术的价值。
据川观新闻报道,在核裂变领域,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带来可以模块化组装的小型反应堆。“它就像一个城市的充电宝。”该设计院小堆项目总设计师宋丹戎说,与一般核电厂相比,小型反应堆组装简单,就像搭积木一样。此外,它的占地面积也仅为普通电厂的1/3左右。因为占地面积小、组装便捷、运行安全等特点,小型反应堆的应用场景更为广泛。“它既可以取代老旧小型热电厂,还可以用于城市供热、海水淡化等领域。”
成都落子:
创新枢纽与国际窗口的价值凸显
在战略层面,成都的定位与聚变产业发展高度契合。2024年9月,国务院批复《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明确其 “西部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定位;四川省也在《四川省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未来产业的实施方案(2025—2027)》中,将可控核聚变列为重点培育的未来产业,并 在支持成都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布局聚变能源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成都的底气,首先来自科研、产业、生态的深度融合。
科研端,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两大顶尖院所扎根于此,前者是我国聚变研究的先行者,“中国环流三号”等装置为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提供了硬核支撑;后者在核反应堆领域“全能”,从研发到运行的全链条能力国内领先。再加上四川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输送人才,“院所+高校”的创新矩阵,让技术突破有了持续动力。
产业端,一批本土企业已成长为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如今,成都拥有电子信息、装备制造2个万亿级集群,以及人工智能、新能源等10个千亿级集群,在聚变能领域培育了国光电气、瀚海聚能等重点企业,已实现国内首台商业化直线型场反位形聚变装置等离子体点亮,在第一壁、偏滤器、真空器件等核心器件领域优势显著。
产业生态上,拥有2800亿元级市属国企基金体系,推出“人才贷”“研发贷”等特色金融产品;连续6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组建成都人才发展集团强化人才集聚;通过“线上科创通+线下科创岛”服务体系,实现科技成果高效转化,仅科创生态岛就链接113家中试平台,一年内发布科技成果超500项。
此次国际聚变能源大会落子成都,更让这座城市的核产业格局迎来新突破。大会发布《世界聚变能源集团部长级会议成都声明》,同时全球首个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落地成都,将从国际合作、学术交流、科技创新、产业牵引四大维度释放价值,为全球聚变能源发展与成都产业升级注入双重动力。
活动现场。李强 摄
在10月14日举行的第30届聚变能大会产业配套专场活动上,可控核聚变产业发展计划正式发布,进一步勾勒出未来蓝图:
发展计划聚焦可控核聚变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材料与装备研制和产业链集聚等领域,建设“可控核聚变全球性‘技术研发高地、产业发展集群、对外交流中心’”,打造聚变能源工程化、商业化的技术发源地和产业集聚区,具体将在西部(成都)科学城和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核心区域集中布局3大功能。
相关负责人谈道,未来,以可控核聚变龙头企业院所为支点,以聚变能源商业化为目标,发展计划着力纵向培育上下游企业生态,横向联动关联产业,打造“研发—制造—应用—服务”闭环产业链与特色产业集群,催生“聚变+”新业态,为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注入绿色低碳、高科技引领的强劲动能,为实现“人类能源终极解决方案”梦想迈出关键一步。
记者:刘杰
编辑:吴蔚、侯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