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传出令人悲伤的消息,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杨振宁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我们搜集整理了10张老照片,来展示杨先生童年、少年、青年直至获得诺贝尔奖时期的照片,致以沉痛悼念。
杨振宁10个月大时,与父母亲在合肥合影。
1922年10月1日,杨振宁出生于安徽合肥县(现肥西县)城西大街四古巷杨家大院,在他不到一岁时,父亲杨武之考取安徽省留学美国公费生,到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杨振宁6岁时,父亲学成归国,在厦门大学数学系任教授,遂与母亲随父亲移居厦门,并在厦门生活一年有余。
1935年杨振宁在清华园西院11号。
1929年,杨武之到清华大学任教,杨振宁也来到北京,就读于清华大学附近成志小学,小学阶段,杨振宁数学天赋开始崭露头角。成志小学毕业后,就读于北京崇德中学。
1935年,左起小妹振玉、二弟振平、三弟振汉、振宁。
杨振宁在清华园度过了八年的少年时光。在此期间,他迎来了二弟振平、三弟振汉、小妹振玉。
1938年杨振宁的高考准考证。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侵占北京,杨振宁一家被迫回到合肥,1938年初,全家历尽艰辛,辗转抵达昆明避难。同年秋天,他考入西南联合大学。
杨振宁西南联合大学学籍卡。
1942年,以优异成绩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毕业,随即进入清华大学研究院读研究生,1944年获清华大学理学硕士学位。
杨振宁的留美公费生准考证。
1945年,杨振宁作为第六届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赴美留学。在驶向美国的途中,这个23岁的青年目睹了中国留学生遭受的种族歧视,同时也意识到自己正驶向改变物理学史的征程。1948年,他以论文《论核反应和符合测量中的角分布》在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毕业后,留在芝加哥大学工作。
1949年在芝加哥大学,杨振宁与邓稼先(中)、杨振平(右一)。
1949年,在费米和泰勒两位著名物理学家的推荐下,杨振宁加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任研究员,从此开启了辉煌的学术生涯。1952年他任永久研究员,1955年任教授。
杨振宁与杜致礼结婚,当时杜致礼21岁,杨振宁28岁。
杨振宁的第一任妻子杜致礼(1927年—2003年)是他在昆明教书时的学生(国民党将领杜聿明的千金)。1949年,两人在美国普林斯顿一个中国餐馆偶遇,而后开始交往,并于1950年8月结婚。婚后两人育有3个子女。
1957年杨振宁接受诺贝尔奖章。
1956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共同发表论文,提出了在弱相互作用下宇称可以不守恒的思想,这个革命性的观念很快被吴健雄等人的实验证实。杨振宁与李政道因此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共同成为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杨振宁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办公室里。
杨振宁的学生曾提到,“宁拙毋巧,宁朴毋华”是杨先生一生最喜欢的格言。这八个字,是他的治学态度,也是他的人生态度。他是全身心奉献于基础科学研究的赤子,是心系祖国的科学家!
上一篇:谨以此文,悼念杨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