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12时0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杨振宁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为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他也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杨振宁先生心怀家国
为中国科研事业建言献策
今天
让我们一同走近
杨振宁先生
1922年9月22日,杨振宁出生于安徽合肥,上世纪40年代赴美留学任教。
1957年,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杨振宁与李政道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时,他只有35岁。他的获奖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在科学领域也能够取得顶尖的伟大成就。
杨振宁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是20世纪物理学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此外,他还取得了杨-巴特斯特方程及基本粒子、场论、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等领域的诸多开创性成果,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1971年,是杨振宁人生的一个转折点。那一年,他第一次访问新中国。按杨振宁的说法,这对于他以后50年的人生轨迹有了非常大的影响。
那次访问除了看了住院的父亲以外,他还看见了很多亲戚和朋友,其中最重要的,也是他最亲近的朋友就是邓稼先。
杨振宁回忆说,邓稼先1971年给他写过一封信。在那之前,杨振宁在美国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说美国物理学家到北京帮助中国制造原子弹。在1971年4个星期的访问之中,他一直想求证这个消息的真假。
很快,邓稼先给杨振宁写了一封信,告诉他中国的原子弹基本没有外国人参与。邓稼先在信中写道:“毛主席说:‘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我愿意引用毛主席这句话,与振宁共勉。希望你在国外时能经常想到我们的祖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五十年以后,杨振宁说:“我可以跟邓稼先说: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说,我这以后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再见!”
杨振宁一直牢记父亲杨武之教授“有生应感国恩宏”的嘱托,始终拥有浓浓的家国情怀和拳拳的赤子之心。
从1971年以后,杨振宁为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发展、中国科教政策制定积极建言献策,为筹款资助中国学者访美、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做了大量工作。
1978年3月,在李政道、杨振宁和丁肇中等著名科学家的倡导下,中国科大创建首期少年班;1997年,杨振宁在清华创立高等研究院并担任名誉主任,为清华大学、为中国高等教育开创了一段不同寻常的事业;2003年起,杨振宁回国定居并在清华大学任教,在培养和延揽人才、促进中外学术交流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他还将自己收藏的图书、文章手稿、来往书信、字画雕像及影像资料等共2000余件捐赠给清华。
杨振宁先生的一生,是探索未知的不朽传奇,是心怀家国的永恒回响。“宁拙毋巧,宁朴毋华”是他的治学态度,也是他的人生态度。正如他钟爱的诗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杨振宁先生的百年人生是一部闪耀在人类群星中的千古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