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聚智秦创原·以科技人才生态圈激活创新驱动发展新动能”为主题的“智汇对话”沙龙在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启幕。
“智汇对话”沙龙由省科协主办。本次邀请各领域专家,围绕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发展,技术转移转化等前沿热点,展开深度分享与思想碰撞,共同探讨构建科技人才生态、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有效路径。
西北大学高层次人才项目办公室副主任樊涛表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但在当前实践中,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协同仍面临诸多挑战,具体表现为“四链”融合不畅:一是教育链与产业链错配;二是人才链与创新链断裂,导致创新成果难以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三是专业设置滞后产业变革,高校专业更新缓慢,无法适应创新发展需求;四是具备跨界整合能力、能解决复杂问题的创新型人才供给不足。
为破解这些难题,西北大学积极探索,着力构建三个机制,促进“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学科链”深度融合:积极构建学科交叉机制,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动态优化专业设置,新增智能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专业,并通过“订单式”培养等模式,探索校企联合培养高素质人才新路径;积极构建科研转化机制,释放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政策红利,通过推行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完善技术转移人才评价与职称评定、鼓励横向项目结余经费用于转化等措施,并配套构建以“三类服务、三类平台、三支队伍、三种资源”为支撑的“五个三”工作模式,强化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实施“一地一产一企”对接计划,有效畅通成果转化路径;积极构建人才支撑机制,通过设立多层次岗位体系,推行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科研型等七类多元评价通道,破除“五唯”倾向,突出创新、质量、实效和贡献导向。依托校领导下沉院系、清单式服务等方式,切实解决人才发展痛点。
西安人才集团副总经理蔡延东表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正高速发展,企业数量全球占比已达15%,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收入均实现显著增长,展现出强劲势头。在这一宏观背景下,西安作为重要的发展极,其全球科技集群排名从2022年的第22位快速跃升至第18位,“一核四区”的产业格局已经形成并位居前列。西安的核心优势在于其丰富的高校资源与雄厚的科研实力,20余所设置AI相关专业的高校及超过1.5万名相关专业在校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同时,国家超算西安中心、长安先导算力中心等平台,以及一系列基础研发成果共同构成了本地AI创新的坚实基座。
产业的繁荣集聚驱动着岗位结构的优化,也对人才提出了全新要求。但当前的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间存在一定错位:一方面,高校AI专业毕业生就业意向强烈,但他们的职业偏好明显倾向于国有背景企业,这与民营AI企业的旺盛人才需求形成反差;另一方面,尽管85%的企业已开展校企合作,但促进产业产值持续增长不仅需要技术研发人才,还需前置关注并加强市场营销、生产运营等能够直接将技术转化为市场价值的关键人才。因此,构建精准的“人才能力素质画像”已成为战略性人才管理的核心环节。只有构建一个精准对接产业需求、覆盖全岗位序列、贯穿人才发展全周期的良好生态,才能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核心动力。
“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陕西)联盟副秘书长刘小燕表示,如今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已被纳入国家战略层面。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接受过技术经理人培训的人员超过17万人,超过10个省份将技术经理人纳入职称序列,许多省市将技术经理人才列入“十四五”紧缺人才开发目录,各省市出台支持推动技术经理人建设的政策文件不下50个,技术经理人迎来发展的“新风口”。
紧跟新时期科技创新发展需求,技术经理人已经突破传统服务边界,以资本、资源与协同能力深度参与科技创新,不仅是“科技红娘”,更应是“科学家合伙人”“价值共创者”,既需“从0到1”的创新孵化能力,也需“从1到100”的产业落地经验,以此真正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战略力量。
据悉,为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陕西出台了《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该方案系统构建了以“培养、使用、评价、激励”为核心的政策体系,通过政策闭环,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提供核心人才动能,是陕西构建区域性技术要素市场、激活创新驱动发展新动能的关键战略举措。
文/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关颖 图/受访单位提供
上一篇:杨振宁的32项科学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