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双星陨落!最好的兄弟反目成仇,李政道直言这是中华民族一大悲剧
创始人
2025-10-20 16:43:02
0

2025年10月18日,103岁的杨振宁在北京溘然长逝,消息刷爆全网时,很多人才猛然想起,就在 14 个月前,2024 年 8 月的旧金山,与他并肩拿下诺贝尔奖的李政道刚以 97 岁高龄走完一生。

两位曾携手摘下诺贝尔奖的华人科学巨擘,最终在时间的长河中,相继谢幕。

一个时代,就此落幕。

他们的故事里,有科学史上最耀眼的突破,有让人扼腕的决裂,更藏着跨越世纪的家国深情。

很多人不知道,杨振宁和李政道的缘分,是从芝加哥大学的实验室里结下的。彼时的杨振宁刚拿到博士学位,李政道还是崭露头角的青年学者,两个同样带着东方智慧的年轻人,在西方科学殿堂里一见如故。

他们曾一起挤在狭小的办公室里推演公式,为了验证一个猜想熬到天亮;也曾开车穿越美国西部公路,在戈壁滩上讨论物理难题,把学术争鸣融进漫天星辰。后来有人问起那段日子,李政道总说:"那时候我们眼里只有公式和真理,连吃饭都在争论。"

1956 年,物理学界被 "θ-τ 之谜" 困住了手脚 —— 两种粒子明明质量、寿命一模一样,宇称性却截然不同。当所有人都默认 "宇称守恒" 是不可撼动的铁律时,这两个年轻人却大胆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可能根本不守恒。

这个想法在当时掀起了轩然大波,不少权威学者公开反驳,说他们是 "异想天开"。但两人顶住压力,一起设计实验方案,最终通过物理学家吴健雄的实验验证,彻底推翻了延续多年的物理定论。奥本海默后来评价:"这为困在黑屋子里的高能物理学家找到了出口。"

1957 年 12 月 10 日,斯德哥尔摩的颁奖台上,35 岁的杨振宁和 31 岁的李政道并肩站着,成为首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科学家。杨振宁在致辞里特意说:"我为自己的中国血统感到骄傲",台下掌声雷动,那一刻,他们是华人世界共同的骄傲。

谁也没想到,这样一段传奇合作,会在几年后彻底破裂。导火索是关于 "宇称不守恒" 理论的 "名分之争"—— 两人都认为自己是理论的主要提出者,对贡献的界定各执一词。

这场争端没有硝烟,却比任何学术辩论都伤人。曾经形影不离的伙伴,渐渐变成了陌路。他们的老师奥本海默为此痛心不已,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 "再看一眼两人并肩走在普林斯顿草坪上",可这个愿望直到他去世也没实现。

后来有人问起这段往事,李政道用一个童话般的比喻道出心酸:"就像两个小孩在沙滩上玩,忽然看见远处古堡亮了灯,就开始争是谁先看到的。"

而杨振宁在晚年的访谈里也坦言:"和李政道分道扬镳,是我一生最大的悲剧,不是拉拉手就能忘掉的。"

2024 年李政道的追悼会在上海举办时,杨振宁正因身体原因在医院静养,夫人翁帆怕刺激到他,压根没敢提这件事。两位科学巨擘到最后,也没能真正和解,这成了学界至今惋惜的遗憾。

尽管私交破裂,但在 "为中国做事" 这件事上,杨振宁和李政道却有着惊人的默契。他们像两条平行线,用不同的方式,为祖国的科教事业铺就了道路。

杨振宁的归国之路,走了整整 58 年。1971 年 "乒乓外交" 刚拉开序幕,他就顶着压力回国访问,成了中美学术交流的 "第一人"。那时候国内条件艰苦,他总在纽约的 "满庭芳" 中餐馆请客,让到访的国人吃出家的味道,也借着饭局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国的变化。

上世纪 80 年代,他四处奔走呼吁发展高能物理,还募集资金资助近百名学者赴美进修。90 年代,75 岁的他接手清华高等研究院,立志要建 "中国版的普林斯顿"。为了引进人才,他亲自研究每个候选人的背景,连图灵奖得主姚期智、密码学专家王小云都是他一个个请来的。

2015 年,93 岁的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正式回归中国籍。有人问他为什么,他想起父亲生前 "有生应感国恩宏" 的教诲,只是轻轻说:"我一生走了个大圈,现在终于回家了。" 他把北京的住所取名 "归根居",直到百岁高龄,还在办公室里指导学生。

李政道的付出,则藏在一个个具体的项目里。1972 年回国看到科教断层的景象,他急得睡不着觉,反复说 "要帮祖国做点事"。1974 年见到毛主席时,他建议从少年中选拔人才培养,直接推动了中科大少年班的成立。

最让人动容的是 1979 年创立的 CUSPEA 项目。那时候国内没 GRE、TOEFL,年轻人想出国学物理难如登天。李政道亲自联系美国几十所大学,争取到全额奖学金,还设计了公平的招考制度。为了寄申请信,他和夫人推着小车跑遍街区的邮筒,就怕耽误了学生的前程。

这个项目整整运行了十年,送出去 915 名学子,总资助额近亿美元。后来有人扣上 "丧权辱国" 的帽子,李政道立马飞回国解释:"这就是次集中入学考试,跟主权没关系!" 如今这些学子大多成了学术领军者,有人说:"没有李政道,中国物理至少要落后十年。"

更难得的是,中国的博士后制度也源于他的建议。1990 年他推动成立博士后科学基金会,让学成归来的年轻人有了科研平台。他常说 "希望机遇光顾更多年轻人",这句话成了他后半辈子的写照。

2025 年杨振宁逝世后,潘建伟院士说:"杨先生让我们相信,中国人也能做顶尖科学。" 而李政道培养的学子们,至今仍在传承他的理念。这或许就是两位巨擘最珍贵的遗产 —— 不仅推翻了物理定律,更打破了 "中国人做不了基础科学" 的偏见。

他们不是完人,正因如此,才更显真实。

他们的成就,如江河奔流,万古不息;

他们的恩怨,如尘埃落定,终归平静。

愿两位先生安息,愿后来者,既能仰望星空,探索未知,也能脚踏实地,心怀家国。

毕竟,真正的科学精神,不仅在于发现真理,更在于如何用真理,照亮故土的前路。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苹... 有不少朋友疑惑苹果iPhone 16 Pro和16 Pro Max有什么区别?该选择哪一款更好?各自...
2025年值得入手的2款智能手...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智能手表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无论是健康监测、信息提醒,还是时尚搭配...
2024年OPPO手机全攻略:... 手机已不仅仅是通讯工具,它更是我们记录生活、享受娱乐、提升工作效率的重要伙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O...
原创 2... 从去年华为用上了麒麟芯片开始,华为的市场份额就蹭蹭的往上涨,当时抢购的人特别多,一时间还买不到现货,...
第五轮学科评估对比:西安交大突...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已经提及西安交通大学第五轮学科评估的表现可圈可点,新晋的3个A+学科:机械工程、...
vivo手机5g开关在哪里打开 vivo手机5G开关的打开方式可能因手机型号、系统版本及运营商网络支持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总体来...
解决FaceTime无法使用的... FaceTime是苹果公司推出的一款视频通话应用,广泛应用于iPhone、iPad和Mac等设备上。...
steam官网无法访问?这个办... 对于广大游戏爱好者而言,Steam平台无疑是获取最新游戏资讯、购买游戏、与全球玩家互动的重要阵地。然...
原创 直... #热点周际赛# 随着科技的进步,儿童智能穿戴设备逐渐成为了家庭中的新宠。华为作为智能穿戴领域的领军者...
原创 麒... 为了普及原生鸿蒙(鸿蒙5.0),抢占更多的中端手机市场份额,华为nova系列今年开始计划一年两更,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