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蚌埠新闻网)
转自:蚌埠新闻网
蚌埠发布客户端讯 (融媒体记者 何沛 文/图) “去年这时候,我们用旧机器一天才生产百十只调压器,还总因气密性不达标被抽查‘点名’。日产能达到6000只,翻了好几番。”近日,在蚌埠厨必得阀门有限公司的新厂房里,负责人单强飞指着最新研发的自动化设备激动地说道,他们企业获得了安徽省首张液化石油气调压器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这也是企业从“生死线”跃向“快车道”的见证。
去年,单强飞带着从浙江宁波淘汰的一批旧设备返乡,在固镇县租下一间厂房,想靠生产液化石油气调压器实现“创业梦”。可现实很快泼了冷水:首批试产的阀门,在省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中因“关闭压力”“出口压力”指标不符合国家标准被判为不合格产品;没过多久,第二批产品又因同样问题“上榜”。
液化石油气调压器是直接关系人身财产安全的重要工业产品,自2024年9月25日起,国家对该产品实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未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不得继续生产。“没有证,企业可能就面临破产”单强飞对着政策文件一夜没合眼,“旧设备改不了,新技术没人会,贷款还没着落,真觉得要垮了。”
就在企业濒临停滞时,蚌埠市市场监管局主动找上门。“我们在梳理重点监管产品名单时,发现这家返乡企业处境特殊——有创业热情,但缺技术、缺规范,直接关停太可惜。”市市场监管局质量监督科科长喻静告诉记者,市场监管部门启动了全方位帮扶机制,多次安排市质检院专家上门指导,同时联系安徽省质检院、南京市质检院、浙江方圆检测等相关专家提供技术支持,帮助企业分析产品质量问题根源。
“问题出在两个关键点:一是壳体、垫圈等重要零件全靠外购,质量不能保证;二是老的检测设备精度不够,不符合新标准,检验结果误差较大。”专家建议,一是壳体用量大、精度要求越来越高,上设备自己做,既降低成本也便于质量管控;二是建立合格供应商制度台账,不符合要求的垫圈坚决不进;三是与检测设备供应商建立良好关系,购进并不断改进检测能力。
市场监部门又主动对接当地银行,带着企业整理生产规划、质量承诺等材料,最终成功申请到创业贷款。单强飞果断将旧设备打包处置,购置新设备,重新租赁厂房,培训管理人员,全面提升质量保障能力。
最让单强飞感动的是许可证审批阶段。“按正常流程要20个工作日,他们对照《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及实施细则要求,指导企业进行全方位整改,还帮我们走‘绿色通道’,派专人跟着去发证机关对接。”2025年1月,当他从安徽省市场监管人员手中接过全省首张液化石油气调压器生产许可证时,感激地说道:“这是咱蚌埠营商环境的‘合格证’。”
企业经过半年多的发展,原先400平方米的厂房也已经无法满足产能的扩张需要,进驻工业园区扩大产能迫在眉睫。“企业提交了迁址及扩项申请,在今年国庆节前,企业更换了新的许可证,新建的面积为2700平方米的三层厂房也正是投入使用,企业真正实现了扩大升级。”单强飞说道。
新厂房面积扩大了,里面整齐摆放着从精密的仪器。“现在我们企业的液化石油气调压器产能从原来的百来只提升到六千只。以前怕抽查,现在盼抽查!”单强飞笑着拿出一叠检测报告,今年以来,国家、省、市及异地监督抽查所有批次产品全部合格,“现在订单不断,我们更有信心把企业做大做强!”
“我们的帮扶不是‘一证了之’。”喻静介绍,企业获证后,市场监管部门还定期派专家上门“回头看”,最近一次就帮企业优化了原材料进货验收流程。这一成功经验为我们今后帮扶工业产品生产企业提供了宝贵借鉴,我们将继续推广这种"监检结合"的工作模式,推广到全市类似企业,用“监检结合”的精准服务,让更多本土企业在优质营商环境里茁壮成长。
上一篇:兴和县:绿能涌动 “风光”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