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格陵兰岛的冰层钻探项目里,我们团队遇到了件怪事。钻机在地下 2800 米处取出的古老冰芯中,意外检测到一段断裂的 DNA 片段。
这段片段既不属于任何已知的远古微生物,它的碱基排列方式还带着种奇怪的 “对称性”—— 就像有人刻意把碱基对拼成了镜像图案。当时负责测序的小周盯着屏幕愣了半天,说这玩意儿比科幻电影里的外星基因还离谱。
后来我们翻遍了近十年的文献才发现,2017 年南极科考队也遇到过类似情况。他们在冰盖下的湖泊里发现的基因片段,同样有这种诡异的对称性。可奇怪的是,2019 年另一支团队用相同方法检测,却没找到任何相似序列。有人说这是样本污染,也有人觉得是极端环境让基因发生了特殊突变,到现在都没个定论。
其实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科学家就发现基因序列里藏着不寻常的 “密码”。当时有个叫哈里斯的教授,提出这些密码可能记录着生物演化的关键节点。但这个理论刚出来时,几乎没人相信。大家觉得基因里的碱基排列都是随机的,哪来什么刻意留下的信息?
直到 2003 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研究人员在第 21 号染色体上发现了一段重复的碱基序列。这段序列如果按照特定方式拆分,居然能对应上恐龙灭绝时期的气候数据。这一下,哈里斯的理论才慢慢被人重视起来。可就在大家以为要揭开真相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2015 年测序技术升级后,之前发现的 “气候密码”,在更高精度的检测下又消失了。
面对这种情况,传统的基因测序方法根本不管用。我们团队只好另辟蹊径,自己研发了一套 “多层级解码系统”。研发过程中还闹过笑话,有次为了排除仪器干扰,我们把实验室的温度精确到了小数点后两位,结果忙活了半个月,才发现是样本储存时不小心沾了点防腐剂。
后来总算把这套系统调试好了,我们就拿格陵兰岛的那截冰芯样本做实验。为了防止干扰因素影响结果,我们设计了个 “对照实验陷阱”—— 在样本旁边放了段人工合成的基因序列。要是仪器检测时把人工序列当成了目标,就说明实验环境有问题。
实验进行到第 48 小时,仪器突然跳出组异常数据。原本应该平稳上升的碱基配对曲线,突然断崖式下跌。当时实验室里静得能听见呼吸声,小周攥着记录板的手都发白了,说不会这大半年的功夫全白费了吧?
我们赶紧排查,最后发现是样本里的冰晶体在低温下发生了微小膨胀,影响了检测探头。解决完这个问题,数据重新开始上升。可看着新出来的数据,我们又懵了 —— 这段基因序列里,居然藏着海洋生物向陆地迁徙的关键信息。
第一阶段实验证实了这段基因和生物登陆有关,但当我们想进一步分析时,又发现它无法解释两栖动物到爬行动物的演化断层。这说明我们肯定遗漏了什么关键因素。
后来我们又找了不同时期的样本对比,发现基因序列里的 “密码” 不是一成不变的。就像古代的竹简,不同时期会在上面添加新的内容。有些古老的密码被后来的碱基对覆盖,只有在特定的温度和压力下才能显现。
虽然我们证实了基因序列里确实藏着演化的秘密,但这些密码具体是怎么形成的,还有没有更古老的信息没被发现,这些问题现在还没法解答。说不定在更深的冰层,或者更古老的岩石里,还藏着更惊人的答案。
这次研究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门后还有无数的谜团等着我们。下一步,我们计划去青藏高原的冰川里寻找更古老的样本,说不定在那里,能找到生命起源的关键线索呢~
其实有时候想想也觉得神奇,几十亿年的演化史,居然就藏在这一个个小小的碱基对里。就像一本写满密码的史书,我们现在才刚学会怎么辨认里面的几个字。不知道等我们彻底读懂这本书的时候,又会发现怎样的惊天秘密呢😮
上一篇:这届博览会,企业站C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