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角|看诺奖成果如何影响未来的
艾滋病治疗
今天给大家介绍下2025年诺奖与艾滋病治疗
10月6日,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揭晓,将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玛丽·布伦科(Mary E. Brunkow)、弗雷德·拉姆斯代尔(Fred Ramsdell)和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Shimon Sakaguchi),以表彰他们在外周免疫耐受方面的发现 (点击回顾:)。这三位科学家共同发现并定义了免疫系统中的关键“维和部队”——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 Tregs),为免疫学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这一里程碑式的发现改变了我们对自身免疫系统如何保持平衡的理解。这项看似基础的免疫学突破,其实为我们理解和管理艾滋病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今天,我们就从这项诺奖成果出发,聊聊艾滋病与我们的免疫系统。
一
健康的免疫系统:精妙的“攻防”与“维稳”
二
HIV病毒:一场针对“指挥部”的精准斩首
艾滋病病毒非常狡猾,它不像普通病毒那样无差别攻击,而是实施了“斩首行动”。HIV病毒目标明确,主要攻击和感染的,正是免疫系统的“指挥部”——CD4+ T细胞。随着“指挥部”被大量破坏,整个免疫系统陷入瘫痪和混乱。“野战军”得不到指令,无法有效组织反击;同时,监管机制也失灵了。此时,一些平时能被免疫系统轻松压制的机会性感染(如肺孢子菌肺炎、结核菌等)或肿瘤便会趁虚而入,导致发病。
三
新视角:当“维和部队”在战争中扮演复杂角色
随着感染进展,CD4+ T 细胞大量耗竭,调节性 T 细胞也随之显著减少或功能受损[HIV晚期调节性T细胞占CD4+ T 细胞的比例可能降至1% 以下(健康人约 1%-3%)],“维和部队”几乎失去调控能力。这不仅导致免疫系统无法对抗外敌,更引发了失控的慢性炎症:一方面,失去管束的免疫细胞(如单核细胞、残余 T 细胞)被持续激活,释放大量炎症因子;另一方面,病毒残留抗原或组织损伤信号进一步放大炎症反应,形成“炎症 - 损伤 - 更严重炎症”的恶性循环。这种持续炎症,正是许多病毒得到抑制的长期感染者,仍易出现心血管疾病、神经认知障碍等并发症的关键原因。
四
新希望:诺奖成果如何照亮未来的艾滋病治疗?
对调节性T细胞的深刻理解,正在催生全新的艾滋病治疗策略。第一方面的策略是削弱“维和”,助力清除病毒库。目前艾滋病无法根治的主要障碍是“病毒库”——潜伏着HIV病毒的细胞。科学家正在探索,在抗病毒治疗的同时,暂时性地、精准地抑制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这就像在发起总攻前,暂时解除“维和部队”的限制,让免疫“野战军”能更猛烈地攻击,从而清除这些潜伏的病毒库。这被称为“休克与击杀”策略的一部分。第二方面的策略是重建“维和”,控制有害炎症。对于已经成功抑制病毒、但深受慢性炎症困扰的长期感染者,科学家们希望恢复或重建一支功能正常的调节性T细胞队伍,通过临床试验探索多种策略,例如使用低剂量白细胞介素 - 2(IL-2)优先扩增功能正常的调节性 T 细胞,或在体外改造患者自身调节性T细胞后回输体内(即细胞疗法),帮助免疫系统重获“精准刹车”。这些方法旨在减轻慢性炎症、降低并发症风险,但目前仍处于研究阶段,需严格平衡“抗炎效果”与“不抑制抗病毒免疫”的关系,避免引发新的健康风险。
五
结语
2025年的这项诺贝尔奖,不仅奖励了三位科学家,更奖励了我们对于生命平衡之道的更深层理解。免疫系统需要强大的“攻击力”,也需要智慧的“控制力”。对于艾滋病而言,我们从最初认识到病毒摧毁“指挥部”,到今天开始理解“维和部队”在整场战局中的复杂作用,这标志着我们的认知正在从“攻防”走向“平衡”。未来的治疗,或许不再是简单地“增强免疫”或“抑制病毒”,而是像一位高明的统帅,精准地调节免疫天平的两端,在清除病毒与维持和平之间,找到那个最完美的平衡点。这条路依然漫长,但诺奖带来的新视角,无疑为我们点亮了又一座指引前路的灯塔。科学每前进一步,我们手中的武器就更多一件,我们对未来的信心也就更增一分。目前抗病毒治疗不仅是“抗病毒”,更是“抗炎症”和“保健康”,请A友照顾好自己,规律服药,保持希望,我们一起,等待更多好消息!
来源:ARTY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