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的工程师最近整了个狠活,用没人要的废铝罐和随处可见的海水,就能造出氢气。
这氢气可不是普通气体,是氢能车的核心燃料,之前制约氢能发展的那些老大难问题,说不定就被这技术给破了。
氢能这东西大家都知道是好东西,零排放还能量密度高,可之前推广一直费劲。
为啥?要么制氢用化石燃料,排碳太多;要么储运麻烦,氢气又难压缩又容易漏,成本高还不安全。
现在MIT这技术,刚好踩中了这两个痛点。
先说说这技术咋回事。
铝和水反应能出氢气,这在课本里都学过,可之前一直没法实际用。
为啥?铝一碰到水,表面立马结层氧化膜,就像给铝穿了件雨衣,水根本碰不到里面的铝,反应两下就停了。
MIT的团队想了个招,用镓和铟做的合金处理废铝,把那层氧化膜给弄掉了。
这么一来,铝就能跟海水持续反应,不断出氢气。
这思路看着简单,可之前科学界琢磨了几十年都没搞定,现在用废铝当原料,还真是把“废物利用”玩明白了。
这技术不光能成,还特环保。
生产1公斤氢气才排1.45公斤二氧化碳,要是用传统化石燃料制氢,排得比这多好几倍。
现在全球大部分氢都是“灰氢”,靠烧煤烧天然气制的,排碳量吓人。
这技术的排放水平,跟用风能、太阳能制氢的“绿氢”差不多,可它还不用专门建光伏板或者风电场,直接用废铝和海水,资源上就占了优势。
现场制氢太香了!氢能储运的老大难问题,这技术给解决了
氢能推广难,储运是个绕不开的坎。
之前运氢气,得用高压罐或者低温液化,又贵又危险,运输成本能占氢能终端价格的一大块,加氢站建起来也得花几百万。
这对想普及氢能车的地方来说,门槛太高了,MIT这技术刚好把这坎给平了。
不用运氢气,改运处理好的铝颗粒就行,这东西跟运普通货物没啥区别,安全还便宜。
到了地方,比如海边的服务站,把铝颗粒跟海水一混,氢气就出来了,要多少制多少。
这么一来,加氢站不用建大储氢罐,成本能降不少,说不定以后海边城市的氢能车,加油跟现在加汽油一样方便。
而且这技术的成本也挺能打,研究团队算过,每公斤氢才9美元,跟现在不少绿色制氢方案差不多。
废铝本来就便宜,回收价没几个钱,海水更是不用花钱。
最关键的是镓和铟这两种稀有金属,本来挺贵,可海水中的盐分能帮着把它们从反应后的混合物里捞出来再用。
现在回收率已经能到85%以上,要是以后能提到95%,成本怕是还能往下压。
我觉得这一点特别重要,要是关键材料不能循环,再好的技术也难商业化。
本来想这技术能制氢就不错了,后来发现反应完还能出个宝贝,勃姆石。
这东西在电子、半导体行业可是硬通货,全球市场规模都有十几亿美元,还在年年涨。
相当于制氢的时候顺便生产了半导体材料,卖了钱还能分摊制氢成本。
这种“一举两得”的事,在新能源技术里可不多见。
不光制氢还产宝贝!废铝变清洁能源,还出半导体材料
全球每年扔的铝制饮料罐得有几百万吨,好多都埋进了垃圾场,要么就烧了,又污染又浪费。
现在用这技术,这些废铝罐能变成制氢原料,相当于从垃圾里挖能源。
从整个生命周期来看,这技术的碳足迹比传统制氢低太多,还不用消耗淡水资源,这对缺水的地方来说,简直是福音。
应用场景也不止于氢能车。
MIT的团队已经做了水瓶大小的反应器,能给电动自行车供能好几个小时,还验证了给小型汽车供能的可行性。
更有意思的是在海上,船或者水下无人机,直接用周围的海水和带的铝颗粒制氢,续航能比原来用电池长好多。
之前水下无人机最多撑两天,现在用这技术,能撑一个礼拜以上,对海洋科研、海上巡逻来说,这可是个大突破。
之前看氢能产业,总觉得离普通人有点远,要么需要大工厂,要么需要复杂的基础设施。
可这技术不一样,模块小还灵活,既能给个人交通工具供能,也能扩建成大型制氢设施。
对那些偏远地区或者发展中国家来说,不用建大规模的可再生能源电站,靠废铝和海水就能搞氢能,这无疑让氢能普及的步子快了不少。
毫无疑问,MIT这“废铝+海水”制氢的技术,不光给氢能产业找了条新路子,还顺带解决了废铝处理的环境问题。
一边产出清洁能源,一边推动资源循环,对着全球碳中和的目标来说,这方向肯定没跑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