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几天不采耳就不舒服”成为一种普遍感受时,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我们对待耳朵的方式。那种由采耳工具带来的酥麻与轻松感确实令人着迷,但这背后隐藏着一个关键的医学问题:我们耳朵里的耵聍,俗称耳屎,真的需要被如此频繁地“清理”出去吗?
首先,我们需要为耵聍正名。 它并非人体新陈代谢产生的无用“垃圾”,而是耳道耵聍腺分泌出的保护性物质。它身兼数职,是耳朵的忠诚卫士:
1. 清洁能手:它能黏附住进入耳道的灰尘、皮屑和微生物,随着我们日常的咀嚼、说话等下颌运动,缓慢地自动将其排出耳外。
2. 润滑保湿:能防止耳道皮肤过于干燥,避免瘙痒和不适。
3. 抗菌屏障:其弱酸性的特质能抑制细菌和真菌的滋生。
4. 天然盾牌:能阻挡小飞虫等异物直接侵入,并对巨大的声波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
因此,一个健康、正常的耳朵,是拥有自洁功能的。绝大多数人的耵聍都能自然排出,无需人为干预。
那么,为何会“几天不采就不舒服”?
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往往并非源于耵聍的过度堆积,而可能源于以下两点:
· 心理依赖与习惯:采耳带来的放松感和快感,会形成一种心理上的依赖,如同一种舒适的仪式,中断便会觉得若有所失。
· 不当采耳的恶性循环:频繁或粗暴的采耳,尤其是使用坚硬的工具,很容易损伤耳道娇嫩的皮肤,甚至刺伤鼓膜。这会导致耳道炎症、瘙痒,让人产生“又脏了”的错觉,从而越采越痒,越痒越采,陷入恶性循环。更危险的是,它可能将本应排出的耵聍推入耳道深处,形成坚硬的耵聍栓塞,反而引发听力下降、耳鸣和疼痛。
结论:我们需要经常采耳吗?
答案是:不需要,而且应该避免。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日常的耳朵护理只需在洗澡后,用毛巾擦拭外耳廓周围的水分即可,严禁将任何东西(包括棉签)伸入耳道。只有当耵聍凝结成块,堵塞耳道,引起了明显的听力下降、耳痛、耳鸣或眩晕等症状时,才需要寻求专业耳鼻喉科医生的帮助,由医生在额镜照射下安全地取出。
总之,请尊重身体精妙的自我设计。耵聍是我们耳朵的天然守护者,而非敌人。戒掉对采耳的过度依赖,就是对自己听力健康最好的保护。当耳朵真正出现问题时,请相信专业医生,而非采耳师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