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航天梦从未停止。
无论是重返月球还是探索火星,这些曾让世界瞩目的目标,如今却在现实面前频频遭遇尴尬。
预算缩水、技术掉链、商业依赖风险暴露,美国航天还能继续领跑吗?不少人要打个问号。
美国航天署(NASA)同时瞄准月球和火星,目标大,难度更大。手里资源有限,却想“两头抓”,结果就是进度拖延、计划缩水、问题不断。
月球计划被“砍手砍脚”
曾经轰动一时的“阿尔忒弥斯”计划,理想是重返月球、建空间站、开发资源,现实却被预算一刀砍下。
预算大缩水:2026财年NASA预算削减25%,从248亿美元暴跌到188亿美元。
月球项目首当其冲,高价的SLS火箭和“猎户座”飞船直接进退两难。SLS单次发射成本40亿美元,超支140%,早有“退役”传闻。
项目被砍:“门户”月球轨道空间站直接喊停,国际空间站也要在2030年退役,预算减少5亿美元。
科研项目也受重创,新一代陆地卫星、天体物理研究等基础投入被砍近一半。
资源向火星倾斜:火星项目反而获得了10亿美元专项资金,月球计划遭遇“抽血”,科研和技术储备基础越来越薄。
进度一拖再拖,技术瓶颈频现
“阿尔忒弥斯2号”载人绕月被推迟到2026年4月;“阿尔忒弥斯3号”载人登月更是推到2027年中,能否如期还悬着。
SpaceX负责的月球着陆器进度远滞后,NASA只好再引进蓝色起源竞标。
登月宇航服虽喊上Prada联名,关键设计却要等到2026年才能全审查,和着陆器的集成测试还没影,进度难以匹配登月需求。
美国火星探测有光辉历史:从“好奇号”到“毅力号”,从轨道器到“火星样本返回”任务,都是世界标杆。然而,现实压力已经显现。
目标和实际脱节:火星样本返回任务本是科技“皇冠”,但因超支、进度拖慢,被媒体猜测可能要等人类首次登陆火星时才能实现,科学目标一再延后。
预算矛盾突出:虽然火星探测获得10亿美元专项,但整体预算紧缩,行星科学预算从27亿美元降到19.3亿美元,天体物理更被砍到4.87亿美元,基础科研断粮。
商业风险暴露:SpaceX的“星舰”被寄予厚望,宣称成本低于SLS,但至今技术未成熟。
第七次试飞中第二级飞船意外解体,火星任务必须的在轨加注技术还没验证。NASA采用“固定价格合同”,超支风险全甩给企业。
除SpaceX外,其他初创公司无力承接相关任务,形成“独家绑定”局面。若SpaceX出现差池,整个火星计划便会陷入停滞困境。
NASA大力转向SpaceX、蓝色起源等私营企业,希望靠“低价高效”来替代传统航天巨头。
看似灵活,却也带来新问题:
进度不可控:SpaceX虽然创新能力强,但经常“跳票”。关键任务一旦延误,NASA就被动挨打,缺乏备选方案。
利益结构失衡:传统巨头像波音、洛克希德,过去习惯“成本兜底”,现在变成“固定价格”,不愿再冒险创新;
新公司缺乏长期稳定性,航天计划可能随时受制于私企的经营变化。
基础科研被挤压:商业公司看重利润,基础科研和风险技术投入有限,长期看可能让美国航天“失血”,难以持续引领。
人才危机:预算削减导致众多科研项目中止,航天科学家、工程师找不到发展方向,人才流失成新隐患。
美国行星学会就警告:这是NASA历史上最严重的资金危机,核心技术研发要集体“慢下来”。
战略摇摆:美国航天反复强调“击败中国”,在月球南极和火星都要争先。但资源分散、预算失衡,导致“双线作战”变成“两头拖”。
传统军工巨头因合同模式改革丧失动力,私营企业不稳定,整个系统变得更加不可控。
美国航天优势还在,但“阿尔忒弥斯”和火星计划的重重危机已经暴露。
预算缩水、技术进度慢、商业风险高、科研和人才流失,这些系统性问题短期难以缓解。
美国还能否在新一轮“太空竞赛”中领先?答案未必乐观。
航天梦想需要的不只是高调目标,更需要持续投入、稳定制度、坚实的基础科研和战略定力。
面对中国等新兴力量追赶,美国如果不能解决自身危机,未来的太空霸主地位很可能会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