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今天(10月30日)发布,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计划于明天23时44分发射,搭载航天驾驶员张陆、航天飞行工程师武飞、载荷专家张洪章“奔向天宫”。这是继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之后,再次由3种类型航天员构成的乘组。
发布会现场/直播截图
本次发布会上介绍,经研究决定,瞄准北京时间10月31日23时44分发射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按计划,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约3.5小时后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形成三船三舱组合体。在轨驻留期间,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将迎来天舟十号货运飞船和神舟二十二号载人飞船的来访。
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提供
本次任务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第6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载人航天工程第37次飞行任务。任务主要目的是:与神舟二十号乘组完成在轨轮换,在空间站驻留约6个月,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工作,实施航天员出舱活动及货物进出舱,进行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舱外载荷和舱外设施设备安装与回收等任务,开展科普教育和公益活动,以及空间搭载试验,持续发挥空间站综合应用效益。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张静波说,按计划,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在轨期间将新开展27项科学与应用项目,主要针对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航天医学、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流体物理与燃烧、航天新技术等多个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张静波介绍,本次任务中,将首次在轨实施国内啮齿类哺乳动物空间科学实验,选用两雌两雄4只小鼠,随飞船上行并进行在轨饲养,重点研究失重、密闭等空间条件对小鼠行为模式的影响。之后,随飞船返回地面,进一步开展科学研究,探索小鼠多组织器官在空间环境的应激响应和适应性变化规律。在轨还将开展空间环境下遗传密码起源与手性的关系项目,探索氨基酸-核苷的不同手性组合之间的选择性规律,探讨分子手性和重力环境对生物分子同手性起源的影响。
此外,神舟二十一号还上行了面向空间应用的锂离子电池电化学光学原位研究、空间站在轨智能算力平台试验等搭载项目,将为后续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依据,为在轨应用进一步奠定基础。
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亮相/央视新闻直播
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由航天驾驶员张陆、航天飞行工程师武飞、载荷专家张洪章3名航天员组成,张陆任指令长。这是继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之后,再次由3种类型航天员构成的乘组,涵盖了“70后”、“80后”、“90后”三个年龄段。
指令长张陆时隔两年多之后即将重返“天宫”。张陆说:“自神舟十五号任务结束以来,我一直以一名学生的心态重新投入高强度的训练,针对空间站任务的新特点,我进行了大量的学习和研究。同时,我也密切关注着空间站的运行状态,关注着每一次出舱活动,每一项科学实验。此刻我最期待的是再次听到曙光、北京、天宫、银河、天舟等各个呼号熟悉的声音。”
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简介/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提供
武飞、张洪章均为第三批航天员,即将踏上个人首飞之旅。武飞刚满32岁,即将成为目前执行飞行任务时年龄最小的中国航天员,他曾是一名飞行器环境实验工程师。“作为航天飞行工程师,我的主要职责聚焦于空间站组合体的平台照料与站务管理以及设备的维护维修与升级。我们的国家太空实验室承载着无数科研人员的智慧与期待,我的工作就是要确保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80后张洪章是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员,长期从事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的研究,这一次,他参与的科研项目也带上了太空。“作为一名载荷专家,我主要承担空间站科学与技术应用研究任务,涉及航天医学、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科学等领域,具体包括实验操作、实验观测、数据采集、整理与分析等任务。我感到无比幸运的是我参与的科研项目也将随神舟二十一号任务搭载上行,我期待着在太空环境下开展该项研究,并取得满意的成果。我们也将竭尽全力完成好每一项凝聚着每一位科技工作者智慧与汗水的科研项目,助力中国在科技领域实现更大的跨越与突破。”
内容来源:记者 孙媛 编辑 孙媛 主编 程艳
编辑:刘慧明
值班主编:谢思楠
监制:车水
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吧